11月3日,外界关注到一个细节,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用了长达五千多字阐述了当前的中国亚洲政策,似乎是在间接反驳“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趋于恶化”的说法。
尽管如此,几位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的专家还是认为中国的外交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说,当前的亚太局势正在发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调整,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外交政策,但是我们的外交还是“老套路”、“老招数”,没有及时应对这种变化,今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某种程度上说,很多是出在自己身上。
朱锋教授所说的“中小国家外交发生调整”,是指它们都在利用中美两强的竞争与矛盾渔利,而美国则利用亚太中小国家的恐华心理,顺势全面介入亚太事务,扮演“大哥”的角色,构筑一个对华的“统一战线”。这一点符合美国对华总体遏制的长期战略。《纽约时报》因此评论说,正是中国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把周边邻国推向了美国的怀抱。
正因如此,当希拉里以及奥巴马访问亚洲时,无时不刻都在强调盟友关系、地区安全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国人通过把中国塑造成威胁者角色,在中国的周边大收“保护费”,以安全、价值观为纽带,获得对方的市场回报。
分析中国领导人出访欧洲、东南亚以及印度的三条线路,可以明显看出经贸、文化的主打色彩。这与美国大谈安全观、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贸是中国的强项,在世界都需要中国资本的当前,中国无疑是受欢迎的。
但是,也有观察家看到了当中的隐忧。朱锋教授就认为法国是中美关系矛盾的渔利者,具有投机性质。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认为,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比中国要大得多,中国发展同欧洲的经济关系,不要指望欧洲能在战略上能给中国什么,“但是在当前亚洲外交吃力的情况,对欧外交取得成功,能够给我们信心。”
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时常会叹息:在现政府的高层官员中,没有一个像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以及上届政府中的亨利·保尔森那样的,处理对华关系的高手。反观中国的外交政策,何尝不是如此。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认为,中国外交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外交战略来反映已经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造成中国外交缺乏系统、连贯的政策,以及长远的眼光。这表现在,对一些外交事务的处理举棋不定,态度模糊。
不过,诸位专家也指出,近期中国高层的密集出访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中国已经在针对变换的形势,尝试进行新的战略调整,远至欧洲近到东南亚周边,中国也在展开新的合纵连横。朱锋教授强调说,在中国外交采用“新招数”前,务必要先厘清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到底要和美国怎样相处、我们究竟要与东盟构建什么样的关系等等,一个通盘的、清晰的战略亟待规划。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