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政府以川府发[2014]28号文件正式印发了《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如何抓好“三农”工作特别是粮食生产工作进行了反复强调。
为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真正把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相关内容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四川省农业厅围绕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广泛开展调研,多方听取意见,明确主攻方向,并会同省水利厅、省粮食局、省气象局成立了《纲要》起草组,进一步总结经验成效,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形成了《纲要》。
《纲要》重点介绍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现状与提升潜力 《纲要》认真总结了上一轮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情况,肯定了通过实施基础条件改善和科技创新支撑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客观分析了新形势下四川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可以通过耕地质量提升、设施装备提高、良种良法配套、有效抗灾减损四个方面的途径来进一步挖掘释放粮食生产潜力,以确保四川粮食安全和自求平衡。
二、关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纲要》指出,提升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要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集中连片打造一批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创新机制的先行区和高效模式的示范区,最终建成保障四川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功能区。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
主要指标体现在:一是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7706万亩以上;二是粮食生产条件要明显改善,新增有效灌面1598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160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5%;三是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强调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优化布局,确定一批不同区域代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二是依靠科技,着力提高科技增粮水平。三是创新机制,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政府主导,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
三、关于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的分配和布局 《纲要》结合实际,划定全省18个市(州)的90个重点县(市、区)为粮食生产能力布局规划核心区,主要安排如下: 一是突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四大重点作物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33.77亿斤、159.49亿斤、120.39亿斤和65.92亿斤。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成都平原区承担88.10亿斤能力,丘陵地区承担480.16亿斤能力、盆周山区承担74.08亿斤能力、川西南山地区承担38.21亿斤能力。 三是突出平衡增产。除90个粮食重点县,非重点县承担剩余119.44亿斤生产能力。
四、关于能力的支撑工程 《纲要》提出,通过组织实施水利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种业提升工程、高产高效创建工程、生产组织创新工程、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机电提灌建设工程、重大病虫害防控工程、气象保障工程、粮食收储及流通体系工程等“十一大工程”,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对90个粮食重点县(市、区)进行倾斜。
五、关于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四川省农业厅会同四川省发改委(粮食局)、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对纳入《纲要》建设范围的“十一大能力支撑工程”所涉及投资进行了认真测算。规划总投资2387亿元。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其中中央投资1213亿元,省、市(州)、县(市、区)投入1034亿元,并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省级财政视财力逐年增加投入。
六、关于保障措施 《纲要》提出五条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和加强部门工作协调,强调要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并进一步明确了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在能力建设过程中的职责。
二是加强惠农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投入,要求各级政府要硬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确保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资金稳步增长。
三是加强资源要素保护和科技创新支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资源红线,坚决追究监管责任,坚持深化以高产创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粮食标准生产和质量安全保障,就是用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严格的执法监管、高标准的示范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同时今年首次将对各级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实行绩效考核。
五是加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粮食宏观调控,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发展集约效益,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