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泰禾集团“炫富”北京:亚洲十大超级豪宅

2014-04-21 09:16:54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近来,一则成龙代言“院子系”地产广告的消息再次点燃了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兴奋点,东家泰禾集团打造的“中国院子”地产项目继2013年被评选为亚洲十大豪宅的壮举之后,再次聚焦国人的眼球,被誉为坚持文化自信、继承民族古建筑文化的品牌,主流媒体纷纷赞扬这一盛举。如果地产业也设立诺贝尔奖的话,那么泰禾集团无疑将包揽巨大的期待。

然而,一出商业项目,依托传统文化的卖点,就能够堂而皇之地冠名“中国”吗?如此推演的话,“中国”二字岂非可以申请为商标,所有融合传统文化的商业行为都能够顺理成章地标榜为“中国商业”?问题还不仅于此,泰禾集团曾对该项目非常明确地定位为“中国第一别墅”,但同时又宣扬“以文化筑居,以建筑践行中国梦”的政治化理想,一面极力吹捧高大上的高端定位,一面却又牵强地冠以民生关怀的标签,内里逻辑不免自相矛盾,让人不禁质疑这其中的商业谋略。

事实上,了解“中国院子”的前世今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泰禾集团于2003年推出“运河岸上的院子”这一地产项目,以打造“第一个当代中式别墅”为宣传卖点,曾一度以高达3亿元每栋的售价问鼎“中国第一别墅”,其商业目的和传统文化的继承纯粹是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如此极端奢华的产品市场却并不叫好,尤其是该项目产品简约的新中式现代派风格遭到市场认同的冷遇, 2004年入市的101套别墅,一卖就是三四年,2005年一期产品虽已是现房,仍乏人问津,“运河岸上的院子”甚至被打上了“烂尾盘”的标签。2009年,泰禾转变了项目设计理念,围绕传统建筑文化大打民族情感牌,在产品改良、园林的呈现以及细节把握上做足了文章,渐趋收获了一些品牌形象推广的效应。在中国院落文化渐趋流行的环境中,泰禾终于抓住了核心卖点,摘掉豪宅的标签、装裹上院子文化的金衣,尽管极端高昂的售价仍为市场实战制造了门槛,但在文化市场的圈子里赚足了眼球。中国梦的政治理想发布之后,泰禾又紧跟政治话语,推出“以文化筑居,以建筑践行中国梦”的宣传口号,这无疑像极了挂着平民布衣店的牌子、却售卖绫罗绸缎的海市蜃楼,再有品味也难免有些做了婊子还不忘立块贞节牌坊的意味。

商业就是商业,市场经济允许多元化的商业行为,传统文化成为商业卖点也无可厚非,但冠名中国似乎不甚妥当。而将这种商业行为跟文化继承、民族自信关联起来甚是荒唐,至于媒体的各种吹捧、文化名人的卖力捧场更是利益催生出的小丑行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高端奢华的产品仰视赞叹,一方面却又为天下寒士难得一室安身的窘迫愤世嫉俗,既如此,像“中国院子”的大动土木又如何值得国人骄傲呢?

晋朝的石崇斗富引人发恨,资本的高度集中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弊端显著,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极尽铺张奢靡的建设即便争得国际荣誉未免显得讽刺。“中国院子”不应当成为商业标签,成龙大哥做传统建筑文化的有益推广也未必非要选择商业合作,“院子”文化内蕴的是温馨和睦、小富即安的居家幸福,切莫以高墙深宅圈出奢靡功利的贵族圈子,这与安居梦的理想离题万里。

(文/王兴荣)


编辑:中文 标签: 泰禾 北京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