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山东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2014-04-01 16:56: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以先锋模范为镜】

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山东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朱彦夫下地察看墒情。资料图片

朱彦夫,今年81岁的退休村支部书记,63年前,年仅18岁的他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和一只眼睛。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战地英雄,本可以在荣誉军人疗养所安度一生,但朱彦夫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不但走出一条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25年来带领乡亲彻底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乍暖还寒的3月,记者来到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张家泉村,追寻这位身残志坚、以带领乡亲致富为己任、不断挑战人生极限的伟大战士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没手没脚的朱书记总走在大伙儿前头

面前的朱彦夫,因患脑梗塞瘫痪在床。他戴着墨镜,白衬衫上每颗纽扣都扣得整整齐齐,床上的军装整齐地摆放着。这是他作为军人的习惯

虽然已经退休32年,但是朱彦夫现在最关心的事情,还是村里的生产和发展状况。这里倾注了他最多的心血,是他为之献身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饥饿、贫困之中。山穷水恶、荒僻落后是一个原因,村级领导班子缺乏责任心和战斗力更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山穷水尽之际,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回乡后一门心思给大伙儿办好事的朱彦夫身上。

1957年春,年仅24岁的朱彦夫当上了村支书。“有点儿‘逼上梁山’的味道。”朱彦夫回忆说,只是没想到,这班岗,一站就站了整整25年。

说干就干。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朱彦夫总想着在土地上做点儿文章。由于山洪泛滥,洪水渐渐将村子周围冲出三条大沟,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还将仅有的土地分割得七零八落。

“能不能用石头把沟棚(编者注:搭成棚状)起来,让水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农田连成片?”朱彦夫眉飞色舞地把想法说给乡亲们听。

“祖祖辈辈在山沟里刨食,你能整平?”“这沟荒了几辈子,也能治?”有人小声嘟囔。

山东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朱彦夫在家中写作。 资料图片

“事在人为嘛!再说,干这项工程也不是盲目蛮干。”朱彦夫料到了大家的顾虑,他详细说明了具体施工方案和治理后增加的效益。

“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怕啥?”在治沟那阵子,朱彦夫天天都泡在工地上。

“有一天,他实在太累了,摔倒在地上,头和手臂都磕破了,假肢连接处血肉模糊。我赶紧把他背起来,想送他回家。他就用胳膊使劲打我的耳朵,在我背上大吼:‘大家都在干,我能回去吗?’我只好把他放下来。看着他这个模样,大家都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和朱彦夫搭档24年的时任副大队长张茂兴现在说起,还忍不住声音哽咽。

一个冬天下来,终于棚起了一条宽5米、深1米、长1500多米的地下暗渠。荒废的山沟最终变成了40多亩平展的良田,当年就产粮5万多斤。

“棚山沟、治山造林、打深井、拉电线……这么多大工程,说出来都不敢相信是个残疾人带头干出来的。”张茂兴说,提起朱彦夫,村里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

从最初的“好胳膊好腿的都干不好,你能干好吗?”到“这都是朱书记造的福啊!”朱彦夫用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一项项民生工程拉直了张家泉村老百姓心中的问号,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永远的朱书记。

“群众是我的老少爷们儿、我的服务对象”

如今的张家泉村早已是山上松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现任村支书刘文合正琢磨村里的产业结构调整,想引进水果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发展村里经济。

“每年年底我是必去朱书记家汇报全年工作,平时去县城也都会去看望他。”刘文合说,每次去朱彦夫家,都会拿回一张纸条,这是老书记的习惯。原来,朱彦夫平时在家看电视或看书报时,看到什么致富项目和信息,觉得村里用得着的,或者对村里提的建议,都会写下来交给村里。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朱彦夫从来都不服输,不向困难低头。

是什么,让朱彦夫战胜身体的疼痛?是什么,促使他执着于为民造福?

一页一页翻看朱彦夫的工作日记,一位有着重残之躯的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跃然纸上。

“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在刑场上,牢房里,利用每一点机会,每一刻时间,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难道我不能在这样阳光普照、温暖宜人的大好条件下,为党的伟大事业挺身奋斗,直到心脏的最后一跳吗?”

“我应当做个什么样的党员?经不住风雨吹打,欲坐温室吗?或因残废而侥幸原谅自己,让别人奉承几句‘残废这样重,还能工作,真了不起’而徒有虚名吗?不能,我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做够一个人的实有的工作量。”

“我开始预料到,也许领导看我残废太重,不好意思批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决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

…………

3月18日,在朱彦夫家中,有记者问:“群众在您心中是什么位置?”

“群众是我的老少爷们儿、我的服务对象。”81岁的朱彦夫几乎是脱口而出。

曾经有人问朱彦夫:“除了苦难,你有幸福吗?”

朱彦夫很肯定地回答了对方。他说:“起初,自己能走上几步而不至于摔倒,就感觉幸福得心花怒放。在支书的岗位上,每当为群众办成一件实事,幸福的感觉竟是那样不可名状。”他还说,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光明日报记者 龚 亮 赵秋丽)

赞“中国的保尔”朱彦夫

朱彦夫的人生,铁骨扬正气,热血写春秋。

14岁当兵,18岁重残,昏迷了93天,动过47次手术。一生的履历上记录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

25年的村支书生涯,以重度残疾的身体,带着村民治山、治水、造田、架电,让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村、先进村。

他双腿残缺,却带领乡亲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他没有双手,却能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掌舵领航、肩挑重担;他左眼失明、右眼弱视,却有着远远高于普通人的眼光和视野;他重度残疾,却端住了“枪杆子”、拿稳了“锄杆子”、握住了“笔杆子”,几乎在人生每一个侧面都书写过震撼人心的故事。

他是普通人的榜样,更是基层干部的镜子。以重度残疾的身体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见意志;为了一方百姓的发展致富倾尽毕生心血,见精神;当支书25年,没有接受过村里一次宴请,没有吃过群众一顿饭,见党性;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见品格。基层干部不好当,但苦不过朱彦夫的条件,难不过朱彦夫的困境;基层干部面临的工作繁重、琐碎、千头万绪,但朱彦夫一样把困难变成了砥砺、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和魄力。

他一生都是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更确切地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群众、奉献给了国家。对他而言,群众路线不是外在要求,而是价值观;践行群众路线不是多难的事情,就是日常本分。敬业、奉献、坚守党性、心怀人民,不过是一个共产党人最自然而然的态度。

俄罗斯媒体曾称朱彦夫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经历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种展现。在今天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有更多的党员干部对照着“中国的保尔”照照镜子,找找差距。他的故事,震撼我们的内心,涤荡我们的灵魂。(光明日报评论员)


编辑:中文 标签: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