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中国日报欧洲版刊登了我驻欧盟首席记者付敬的专栏,指出欧洲为中国城镇化化提供了正反活教材,以下是译文。
中国的领导集体最近公开了期待已久的中国城镇化战略要点,其中包含了“城市要融入大自然,市民要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表达,可谓是对民众发出的新年承诺之一。
虽然官方还在对城市化战略的细节做最后的修改,这个战略可望在今后十年使相当于美国或欧元区总人口数量的中国农民和农民工迁徙到城镇,同时使国家的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该战略是继11月中国领导集体颁布改革议程之后的又一重大行动。
基于常年在中国的官方报告中寻找新闻线索的经验,我发现如上的表达是至今见到的最“感人动情”的文件语言。该战略概要公开后,许多公众通过社交媒体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期待这个方案能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设计城镇化战略时,中国领导者变现出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下一步的城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
在整个城市化战略要点中,可喜的是将人的城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即将迁徙到城市的人们来说,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事业机会。同时战略中也包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生态福利以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当然,要点中还强调将放开户籍制度以及为市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所有的这些思路都明显区别于过去依靠开发房地产和发展汽车产业为中心的城镇化战略。过去的战略虽然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高昂的环境代价和无数的失地农民。
因此, 我认为新领导集体把握了城镇化的正确方向。一旦更详细的方案被公布,我想可能更加令人振奋。但无论蓝图多么漂亮,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
伟大的战略需要精巧、创新的方法去有效地实施。我想中国要做的是需要至少花半年时间去培训官员和城镇规划人员来消化这样的新思路。
这些年我在布鲁塞尔驻站,同时在欧洲的城市不停地采访,我要说如果中国真要落实城镇化战略,学习欧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欧洲在为市民提供均等化的福利以及在保护城市遗产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生态和减排方面的巨大压力。中国别无他法只能学习欧洲并比欧洲做得更好。
中国还应该记住,应该让市民的生活成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欧元区在很长的时间内将其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百分之二以内,而中国确波动很大。
同时,中国应该学习如何使市民参与到城镇化决策之中。当然欧洲提供的经验可能是双面的。在欧洲,很多项目因为公众意见相左而长期不能取得共识,无法实施。
当然中国还应该了解公共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多么重要。我查看了一些资料,中国很多城市计划人口在2020年将达50万或者100万,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修建地铁或者轻轨。如果5到10年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轨道交通的重要性,那么在人口稠密地区规划和修建将更费力。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失业率很高,年轻人中百分之二十五找不到工作。部分原因是欧洲的企业转移到海外。因此,作为人口大国更应该汲取这样的教训,如何在造城的同时发展产业并创造新的工作机会,这是一个艰巨但很重要的任务。
欧洲的经验是一面镜子,这很容易让中国发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拥挤,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交通拥挤让人头痛,房价高企对很多家庭都是噩梦。
与此同时,我们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也让许多有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消失。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错误,我们不但没有建设好新城市,我们还毁掉无数的遗产,我们错过了几十年的历史机遇。为下一步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必须学习欧洲。
为此,虽然中国现在严格控制官员到海外考察,我强烈建议中国官员,特别是那些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者应该至少到欧洲专题调研学习一个星期。考察的重点是如何保护遗产、保护环境并为市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当然欧洲也提供了移动的课堂,让中国官员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失业和贫民窟等社会问题。
(中国日报驻欧盟分社首席记者 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