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2013-12-16 10:56:57 来源:新华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从论证阶段到运行10年,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的焦点。

泥沙淤积情况怎样?西南大旱和三峡工程真有关系吗?……兴建20年、枢纽成功运行10周年,暨连续4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向权威专家请教,并走访了三峡坝区、库区及下游多个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试图梳理解读笼罩在“三峡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点问题。

焦点一:泥沙淤积埋大坝?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

面对泥沙问题,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根据中国工程院2013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2003年至2012年),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三峡入库泥沙量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上游不断实施水土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他表示:“今后,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运用10年。2009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提前蓄水、中小洪水调度、汛限水位上浮等优化调度措施后,年均淤积沙量仅为论证阶段预测值的45%,防洪库容的淤积好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水平。2012年,三峡水库采取了库尾减淤调度、沙峰调度措施,进一步减少了库尾及库区泥沙淤积,有利于水库更长时间保持有效库容。

焦点二:地质灾害因水起?

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之多。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地质灾害情况如何?

据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张诚介绍,自2003年开始初期蓄水以来,近坝段干、支流的天然库岸和已防护好的人工堆积库岸均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滑塌等变形现象,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出现了小范围变形与调整等正常的库岸再造现象。总体情况符合初步设计结论。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至2012年8月31日,三峡工程库区共发生新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01起,其中湖北库区112起,重庆库区289起。

在这401起地质灾害险情中,绝大部分发生在试验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占总数的83%。此后,随着库岸逐步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率锐减,并渐趋平缓。

围绕着库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全力开展以三峡移民县、区为重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强化新建移民小区的地质环境安全,保证了库区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地质灾害“零伤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院士表示,鉴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水库蓄水后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发现预测,同时库区近年来城镇规模和人口的扩展,土地开发建设致灾危险性不容忽视,对地质灾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视。

焦点三:蓄水诱发大地震?

近年来,一旦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强震,就有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蓄水期间水库地震活动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主要由岩溶、矿洞浸水引发。蓄水后记录到的地震以初期2008年11月的M4.1级(相当于ML4.6级)为最大,远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给出的“可按M5.5级考虑”的预测值。

目前学术界公认,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库水沿断层深层渗透导致其抗剪断强度降低,是触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不会大于10千米。

对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西南强震是否由三峡水库诱发,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而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完全没有区域构造上的联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蓄水是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的。”

焦点四:高坝阻断环流路?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正好是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以及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三峡大坝阻断大气环流影响周边气候”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导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为3000米,三峡大坝高度仅180多米,三峡大坝根本不可能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说。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根据中国气象局今年发布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气候评估报告》,三峡水库蓄水后(2004至2011年),库区大部分地区气温较蓄水前(1996至2003年)有所升高,年均气温17.9至18.9摄氏度,平均增加0.2摄氏度左右。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海表温度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热力异常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但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