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治理工作从12月6日至12月20日进入调查摸底阶段,首先摸清出租房屋的底数。在出租房屋登记核查中,重点是新增出租房屋及独门独院、城市平房、农村翻建改建房屋、城乡接合部生产经营居住一体的房屋、地处偏僻的出租房屋。
对于“叫不开门、见不到人”的房主及租户,要打破常规工作时间反复登门或早晚入户,并按照出租房屋一户一档的要求,健全小区出租房屋档案。对违反出租房屋面积限制条件进行群租的要详细登记群租的租赁中介、房主、承租人及承租方式等信息,对排查出的建筑结构、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和扰民情况分类梳理、登记造册。
此外,对租赁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对于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员出租或租住,存在较高治安风险,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出租房屋,要通过建立治安信息员、与房主建立热线联系,加强动态,准确掌握租赁人员的行为轨迹,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从今年12月21日到2014年2月15日,做好教育劝导工作,促使房屋中介和出租人主动自查自纠,促使承租人主动停止违法出租行为。对于拒不配合、逾期未清理腾退的违法出租房屋、特别是群租房屋,有关执法部门以及社区、物业、治安巡防队等辅助力量成立联合治理队伍,坚决劝离聚居人员,同时采取帮拆隔断、查扣违法建设经营设备,并实施违法违规上限处罚等措施和手段。
记者调查
“群租公寓”扎堆城乡接合部
一栋简易公寓租住数百户 每月400至700元 租户多为流动人口和北漂一族
导读:随着本市对群租房整治力度的增强,群租房的“生态状况”在未来有望得到有效改观。治理群租房已经被提上日程,一种新型的“群租公寓”在最近一段时间开始在五环周边的城乡接合部大量出现。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一栋钢结构的“群租公寓”,通常租住着数百户人家,但由于建筑结构的简单和人群聚集带来的隐患,群租公寓还是显得过于“粗糙”了。
对于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来说,租房的需求却不可能随着群租房的消失而消失。“群租公寓”的出现,到底是钻了政策的空子,还是一种“创新模式”,尚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钢架搭“群租公寓”
一栋租住超七百户
沿着京哈高速出京方向走,出五环后,高楼建筑渐渐变少。从高速公路的辅路驶出,进入附近的乡镇内,低矮的平房隐约可见,而一栋栋彩钢板搭建的房屋夹杂其中,蓝色的屋顶尤为显眼。
北青报记者走近一栋四层的公寓,公寓内部由钢架和钢板构成,房屋外侧的旋梯不时有人上下。“400至700元每月,房屋对外出租。”公寓的工作人员介绍,出租价格对应不同大小和朝向的房间。
“这楼是去年8月修好的,”公寓的工作人员表示,楼内已经快住满了,房间租住绝对物超所值。尽管公寓的工作人员介绍房屋是砖石搭建,但透过部分脱落的墙皮,依然能看到楼板里,混在水泥中的钢板。
北青报记者在公寓内观察到,四层建筑每层的房间数量在180间左右,两条过道将房间分割为三排,四层楼的房间数加起来超过700间。其中,空置的房屋已不多。
低价吸引大批租户
每月房租仅数百元
今年8月份,25岁的吴女士和丈夫搬进位于市场内的这处公寓,拥有了公寓中一间20平米左右的房间。
“独立厨房、卫生间、热水器、供暖,全天监控”,在看到公寓这些出租的广告词后,吴女士和丈夫盘算很久,才决定搬出平房,换到公寓去。吴女士和丈夫来北京两年多,丈夫在车队跑运输,吴女士无业在家,夫妻二人每月能有收入5000多元。为了尽量节省开支,此前一直住在乡里一处平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