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9月25日文章】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口号
中国外长王毅刚结束对华府的访问,此行的主要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具体合作充实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自从习奥加州庄园会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中美外交学界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多有议论,也多有探讨。虽然习近平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14字方针概括“新型大国关系”,但在中美互信严重不足、猜忌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这14个字,确实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几次研讨就能实现的。
人类历史上,15次新兴大国崛起,有11次发生与现存大国的冲突,中美之间能够打破这种“历史魔咒”吗?“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目标高远,但大处着眼,还需从小处起步,积跬步而成千里。用中方的话讲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用美方的话讲是:在能够合作的地方尽量合作,在存在分歧的地方坦率、建设性地处理。
首先,两国之间需要不断进行“战略再保证”。此次克里重申奥巴马一再表态的“美国欢迎中国继续和平崛起,中国的繁荣与美中伙伴关系符合美国和地区利益”,而王毅也明确告诉美国主流学者:中国从来没想要挑战甚至取代美国地位的战略意图;中国从未想过要把美国从亚太排挤出去。在战略信任最欠缺的中美军事关系方面,两军交往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升温势头,互动频密,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处于奥巴马政府第一任以来的最佳状态。
其次,“战略再保证”要不成为“空头支票”,终究要靠实际行动来印证,亚太地区就是“试验田”。影响中美在亚太合作的首要问题,在中方看来依然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台湾问题。曾担任中国国台办主任的王毅此次直言不讳地称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损害互信、干扰合作的一项负资产,应当变成正资产,从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才能为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为中美开展全方位合作开辟前景。尽管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变化,但只要保持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中美完全可能在台湾问题上达成某种默契,使这个棘手的问题处于如王毅所说的“可控状态之内”。
第三,深化经贸关系,解决相互关切,促使中美经济利益的交织更加密不可分。中美关系之所以不同于美苏关系,归根结底在于中美之间在经济上已经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其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王毅表示,中方重视并愿意采取措施解决美方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的关切,同时也希望美方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公平对待赴美投资的中资企业。这些都是老大难问题,但近期出现一些积极迹象。比如中国领导人表态坚持经济改革,宁愿放慢速度;比如中国对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的态度明显转暖;比如美媒报道中方已提出希望美方先放松的技术产品清单等;比如网络安全问题,双方组建工作组已开始探讨规矩。
“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是中国主动出手,将两个大国的关系界定于一定的行为规范框架内。这既意味着约束美国的行为,不要遏制中国崛起,也意味着中国不能颠覆现行国际秩序,相反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中美之间不是追求“两国共治”,但完全可以追求“两国共荣”。
(来源:环球网 编辑: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