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萨斯大学查尔斯•斯奈德教授研究发现,希望有三个关键要素:目标、途径和动机。在他的理论中,希望被定义为“为实现目标而找出途径、并激励自己遵循途径的感知能力”。中国梦想激发出能量巨大的希望,因为它提供了强大的目标、途径和动机。
目标很明确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斯奈德指出,目标有两种:“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前者是让你得到你想要的,后者是让你避免你不想要的。积极目标激发的是兴趣、自豪、激励等积极情绪,当你努力追求目标时,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投入和意义。消极目标靠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当你达到消极目标时,通常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如释重负。中国梦为中国人设置了一个积极目标,强调的是人类的积极机能。
经过150多年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渴望民族复兴,经济增长、国家富强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当人们变得更加富有,他们开始追求超越于物质需求之上的目标,如意义、关系和投入。他们想要更幸福的生活。
中国梦与美国梦并不冲突。中国人追求梦想的方式是通过提高自身的幸福,而不是通过减少他人的幸福。这条积极的路径不是由对抗、侵略、零和游戏铺就,而是建设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上。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得以繁荣的重要积极因素。
实现中国梦需要辛勤劳动。习近平主席知道,“中国梦”不仅包括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必须有辛勤劳动的信念和决心。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毅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的华裔美籍科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研究了毅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她调查从大学生、西点军校学员到拼字竞赛者的大量人群,发现毅力能比智商更好地预测成功,尤其是在挑战性的环境中。习近平强调中国梦中的毅力成分,这一点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支持。
中国梦既有集体成分,也有个人成分。在集体层面,“中国梦”是实现“两个100年”:
到建党100周年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的物质目标;
到建国100周年的205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的现代化目标。
中国梦的集体层面有四个部分:强大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科学、军事);文明中国(公平公正、文化繁荣、道德高尚);和谐中国(不同人群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睦);美丽中国(健康环境、低污染、有吸引力的城市、艺术创新)。
从个人角度看,中国梦由积极的目标、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途径组成。它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要素和结果相共鸣,因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积极的机能,特别是幸福。中国梦有着积极的取向、鼓舞人心的目标、朴实的毅力,必将在中国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是美国国际企业战略专家,为跨国企业的中国业务提供咨询服务。他也是中国领导人的资深顾问,著有《中国领导人怎么想》,并在BBC,CNN,中央电视台,CNBC和彭博新闻社担任评论员。赵昱鲲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并不一定反映中国日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