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专家:美国一直在为“引渡”斯诺登做铺垫

2013-06-19 10:45: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原题:美国“棱镜”折射了什么?

  “棱镜门”事件爆出后,美国政府在急于做三件事。

  一是阐明“棱镜”秘密监控计划的必要性。美国政府发言人和高级官员一再为该项目竭力辩护,声称这一项目曾帮助美国安全部门识破和挫败了“数十起恐怖袭击阴谋”。美国总统奥巴马本人也亲自出面,强调该项目仅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并准备在八国集团峰会上向欧洲各国元首解释“棱镜”计划。

  二是澄清“棱镜”计划针对国内外目标的合理性。美国政府搬出“9·11”事件后通过的“爱国者法案”来为该计划的合法性辩护,并声言美国制定了防护措施,以防监听资料被滥用。美方还极力把“棱镜”秘密监控项目与所谓的“中国网络攻击”区别开来,声称二者的区别好比“苹果和橙子”,前者是“为了监控和追踪想要做恶的人”,后者则属于“中国盗取商业及军事秘密”。

  三是为最终将斯诺登“引渡”回国并绳之以法做准备。在美国官方看来,斯诺登属于美国安全机构承包商的雇员,对外泄露绝密的“棱镜”计划,其行为涉嫌严重违反美国法律。到目前为止,美方尚未援引与香港的司法互助协议正式提出将斯诺登移交美方。 但美方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为此制造舆论和做法律铺垫。

  显然,从“棱镜门”以来美方的言行看,美国政府正急于“灭火”以及考虑如何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没有对“棱镜”计划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进行反思的打算。但是,美方无论由谁出面解释,无论搬出什么国内法律依据,无论拿出何种招牌来美化动机,美国“棱镜”折射的两个根本问题无法回避。

  其一,美方对内凸显言行不一。

  美国人注重隐私,美国政府标榜保护公民自由权利。由于“9·11”事件对美国公民心理的冲击,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接受政府以“反恐”为名对一些公民权利的限制。但斯诺登披露的“棱镜”计划显示,美国政府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公权力大规模监控公民信息,在很多美国舆论看来实际上超出了“反恐”需要,构成对公民隐私的侵犯。美国公民是否认可和接受这种侵犯则另当别论。

  其二,美方对外奉行双重标准。

  近年来,特别是近几个月来,美国政府和舆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对中国大泼脏水。美方这样做是要抢占网络空间的“道德制高点”,即便在“棱镜”计划泄露后,美方仍在为自己的对外大规模国家黑客行为辩解。正如美方在反恐问题上搞双重标准一样,美方根据美国自身的利益显然又把“网络攻击”划分为“好的”以及“坏的”。

  “棱镜”计划的曝光,使得美方内外政策伪善的一面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美国政府到底还有多少类似“计划”不为世人所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中多次隐瞒真相,误导公众,对美国形象造成消极影响。美国反恐是为了让美国人增加安全感,但“反恐”的理由被滥用,则会让很多人不安,对美国政府政策的信心和信任会大打折扣。对内都难以自圆其说,对外的说服力能强吗?

  如何处理斯诺登滞留香港问题,给当前的中美关系出了一个小难题。但这次事件如果处理得好,则会变成中美关系的一个小机遇。中国官方一方面暂时选择了低调应对,提出中美双方都应冷静、客观看待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又鲜明地指出双重标准无益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应通过对话沟通,共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在“棱镜门”曝光后,美方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是选择对话与合作,还是攻讦与对抗,将会考验美方的对华政策并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蔡东海)


编辑:蔡东海 标签: 棱镜 引渡 美国政府 美方 美国总统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