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西京故事》让年轻人惊艳
16日下午,著名剧作家陈彦“西京三部曲”之一、秦腔现代戏精品《西京故事》,在位于四川成都市的西南剧场举行了演出。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一登场,就迎来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
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心灵在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西京故事》由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担任编剧。对于年轻观众对秦腔突然表现出来的“追逐时尚”般的热情,陈彦说自己就是想为小人物立传,他说,“我始终希望自己笔下的人,都有一种自强自立意识,不靠天,不靠地,活得周正硬朗。”于是,在剧作家的笔下就有了最平常人的最感人故事。
黄土高坡的厚重文化,尽管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苦涩”,但这份苦涩却成就了当地的艺术,比如说最直接抒发情感的秦腔。在某种时候,或者在劳动场景中,他们会不假修饰地喊出了秦腔,那些唱腔就是秦腔的本色。秦腔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离不开秦腔,秦腔滋养了他们的心灵,也滋养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因为秦腔在抚慰人的心灵的时刻所呈现出的魅力,催生出劳动者的坚强意志;而情感丰富的秦腔舞台艺术,也依附于陕西人民才得以发展和弘扬,同时把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演唱和推到一个极致,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的梦想。秦腔的魅力特点尤其鲜明,有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激荡豪气,甚至有一种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慷慨激昂,苍凉苦涩”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我们无法模仿,但我们只有欣赏和莫大的尊重。
这就是秦腔《西京故事》所呈现的艺术魅力,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东桥,率领一批“西京城里的普通人”,演绎着普普通通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极其普通平常,却真诚地感动着观众。
故事先是讲了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又迎来了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甲成、女儿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然而儿子罗家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几近崩塌的边缘。
紧接着再讲了,这个大杂院的房主西门锁与妻子阳乔、儿子金锁,也在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演绎着另一番“有了钱也过不好的”日子。故事演进中,一群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农民工,在不停歇地吟唱着一支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歌声似有低回哽咽,但终究气血充盈,裂帛向天……一台大戏,都是那些“小故事”串起来的,其剧情结构显得更饱满和丰富。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说:“这部戏能让年轻人看懂在讲什么,并且能让年轻人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触动他们的心灵,一部戏可以让他们去了解更多的戏曲,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和推广。”
传统戏剧融合话剧元素顶尖舞台设计充满现代感
一部古老的地方戏,能引起如此多的年轻观众的喜爱,除了贴近生活、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之外,绚烂现代化的舞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西京故事》还邀请到了国家话剧院的五大名导之一、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来执导,这也是他首次入陕导戏。
因为加入了话剧的元素,这部戏没有传统的幕布,所有表演都在开放式的舞台上展开。而舞台是由北京最顶尖的设计团队打造。而在表现形式上,《西京故事》每一幕的主题歌、到人物形象的设计,都下足了工夫。査明哲用话剧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让这部秦腔戏以惊艳的姿态出现在年轻观众的面前。
导演查明哲表示:“恰恰是因为话剧导演的加入,帮助了戏曲的现代化。比如这个戏里的农民工问题,仅仅通过一个家庭不行,必须表现一个群体,我就加入了八个农民工,早出晚归,有些还参与了矛盾的发展。这些农民工倾听着秦腔,不断在秦腔中得到惬意和放松。这种思维和语汇,不是戏曲,它是话剧的。由此使得一些情节场面化,让秦腔的观赏性更强,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
对于戏剧如何更“青春”,更能抓住观众,陈彦表示:“戏剧振兴,要抓住社会敏感问题,充分打开人物的心灵世界,以情动人,既要重视对戏剧传统的继承,又要注重对这门艺术的开拓创新,使戏剧在骨子里和外在形式上充满现代性和现代感。”(梁永康)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