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王郁奇根本无意,也许王郁奇有心。
假设王郁奇有心。据解释,“相见争如不见”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化出,是说如果见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见面呢?不见面,看似无情,其实是用了更多的情。只是“争”字在这里已不常用,所以王郁奇用了的通俗的“不”来代替不常用“争”字。借物传情或借诗喻志古已有之,“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佳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王郁奇在台湾反对党质询时,虽不得不表达“一贯立场”,但是否在借司马光的词传递一种情意?这时,张志军从中听出了玄妙之音。毕业于北大,对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张志军,从毕业于台大并曾获校园最佳辩手的王郁奇“无情”的拒绝中,联想到司马光“西江月”中后面一句“有情何似无情”,进而以诗词回复。
假设王郁奇根本无意,却也不能不佩服张志军的才思敏捷。王郁奇的“无情”否定,被张志军巧妙化解。
我们设想,22日的两岸关系研讨会开幕式后,突然有台湾记者针对王郁奇提出的赴台条件说提出了“去不去台湾”的问题。张志军马上联想到王郁奇所说的“相见不如不见”,于是脱口说出司马光《西江月》中的词句“有情何似无情”。在这里,张志军还原了司马光《西江月》中的原意:“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巧妙一转,则把“无情”拒绝变成了“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唐·刘禹锡《竹枝词》),并且,张志军借题发挥道: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情、这样的心,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此处无情胜有情。
不管王郁奇有情也好,无心也罢,我们都不可能再去向两位当事人当面核实了。说实话,记者当时在张志军回答台湾记者的现场也没想到这样多。但回到北京,渐渐悟出一点玄妙来:海峡两岸负责两岸关系的两位掌门人虽然还没见面,隔空就凭借古人诗词有了一些“交道”。那边,台湾的大陆事务负责人从海峡上空飘过来一句话;这边,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对上一句诗词,表达一段情。两岸的“对手”虽未相见,却借诗词谱就一段佳话。纵使以编写《资治通鉴》名垂青史的司马光,想必也不会料到自己的《西江月》能在千年后能有这般作用。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的力量真是没法阻挡!
写至此记者忽发奇想,也许三十年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记者坐在一起,翻阅两岸关系历史时,发现还有这么一段历史的小插曲,不知他们可会再笑吟一首明朝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台湾网记者 芜同)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