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使用多种语言的意义。圣经上记载,曾经,人类都讲着同一种语言,但他们却开始争吵,于是上帝决定让他们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这样对人类更好。
现在我们却换了过来,人们现在争吵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对方,人们相互不信任,是因为他们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肤色。
关键就在于此:语言不仅仅是语言学,语言的微妙之处在于其历经了历史岁月变迁,根植于本族文化之中,还被人民不断使用、心口相传。
于是,美式英语与标准英式英语不同,即使是在英国内部,都有不同的人说着千差万别、互相几乎都听不懂的英语。标准英式发音估计只有听BBC才能听到,但现在即使是BBC都充满了不同的口音。
就中国国内而言,语言沟通没有问题。多谢秦始皇,我们书同文,这能克服哪怕是最难懂的乡音。但要与世界交流时,中国仍是结结巴巴。
多数中国人都是透过模模糊糊的翻译看世界,有些翻译早已是意离九霄之外。
好莱坞电影名和明星名早已面目全非,恐怕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但中国的老少电影迷们却叫得朗朗上口。网上有着许多餐馆英文菜名打错、误翻闹出的笑话,这些错误只有让这道菜更具异域风情,更是宣传了“中国人只吃奇怪的动物部位”的传说。
在北京星巴克点拿铁,你最好得知道怎么说“拿铁”,中文就是“拿过来的铁”的“拿铁”。并且,点汉堡之前也要仔细看看,麦当劳大汉堡在中国叫“巨无霸”。
对外国记者来说,稿期催急,想在中国政府部门网站上获取点信息,都被搞得昏头昏脑,但也没有在银行转账或开户时,面对那一叠密密麻麻印满中文的表格那么痛苦。
中国的公务员都是电脑通,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但看到国外的文件,不是用中文书写的文件时,他们都傻了眼。
一个遇到的熟人告诉我,除非能证明我的出生证明和结婚证是有效的,否则都被认作无效。
当我父亲需要住院时,需要出生证明来证明我是他的女儿,而我丈夫帮我在派出所登记“外国居民”时,得要结婚证来证明我是他老婆,l两个申请都被拒了。
文件必须在签发国译成中文,他们都天真地认为,新加坡那边的译员掌握着标准的中文,能够通过检查。幸运的是新加坡的译员的确过关,也终于承认了我女儿和妻子的身份。
讲这个故事不是要抒发满腹牢骚,而是要强调: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居住和工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旅游,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在交流过程中,因为文化、习俗不同,难免发生摩擦。唯有互通语言才能避免摩擦,减少冲突。
我们的很多同事都是西方人,他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还喜欢用中文发微博。只用不超过140字,他们便能分享经历与故事,这说明他们愿意在交流上跨出第一步。
我们的记者们都是年轻奋进的中国人,他们努力向全世界报道,报道自己在国内的所见所闻、小闻大事。他们也在努力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解释事件怎样发生、为何如此。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帮助新闻人物们——不论是高层政客,还是田野村夫——帮助他们与世界连在一起。
反过来,我们希望世界能够摈弃偏见,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报道,或是基于二手资料来评价中国事务,歪曲了事实,造成了偏见。
保利那 D.洛(Pauline D Loh )博士是专题报道和中国日报周日版的主编。
(来源:中国日报社 保利那 D.洛 编辑: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