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中政委、高检院部署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项活动以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起了“六动六式”工作格局,并在办理“央视大火案”、“黄光裕案”等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二分院在全市检察机关基层院建设考评中均名列前茅,连续五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机关党委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评为“北京市第十届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控申处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北京市政法系统“执法为民创先争优示范窗口”、“政法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反贪局、反渎局、公诉二处、法警处等部门多次获得高检院、市委、市检院授予的荣誉称号。团结奋斗的集体培育出优秀的检察人才,多名同志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十佳公诉人”,“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国家级、市级“检察业务专家”称号。
制度牵动、治本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管理格局
二分院始终坚持从根本入手,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制度审查方面,出台实行《业务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内容规范、衔接顺畅。在制度修订方面,去年对建院以来141件业务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制度创新方面,把部门建制和院级推制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公诉规范》、《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既填补了制度空白,也保证了相关案件的办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职责能动、顺时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运行格局
在延伸检察职能、推进诉讼民主、开展透明执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能动性提升执法效果。着眼于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释法说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总结出“情感贴近法”、“倾听疏导法”、“批评教育法”、“引导和解法”、“专家答疑法”、“迂回转达法”、“案例类比法”、“利弊分析法”、“多方联动法”等九种矛盾化解方法和“同步说理”、“文书说理”、“双向说理”、“向代表人说理”、“分类说理”、“两必谈和答疑制”、“三位一体”等七种释法说理模式,成功化解引起广泛影响的车某上访案等一批重大信访案件,得到高检院和市委政法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着眼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检察建议工作管理办法》推动和规范检察建议的使用,探索建立行业检察联络室,并与中煤集团等7家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能动性推进执法公开。积极开展检务公开、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建立宣传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及舆情引导机制,在办理“央视大火案”、“故宫盗窃案”等案件时,及时发布案件信息、准确回应社会质疑,最大限度公开案件办理过程。能动性强化执法民主。围绕诉讼民主的要求积极实践,今年6月份,就张某申诉案召开了全市首例刑申案件公开听证会,并最终息诉罢访,成为全市的样本。能动性创新执法机制。实施案件质量ABCD分级考评机制,并依托“四个网上”办案信息系统(即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实现了案件质量的全程动态监控。建立侦捕诉联动、反渎案件专职公诉人等机制,有效保证了案件质量,提高了办案效率。
典型带动、渐进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格局
始终坚持稳步推进,把典型引领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方法,以点带面促进发展。以典型案件规范自由裁量。在全市率先出台《案例指导工作实施细则》,严格甄选典型个案,加强案例指导,为执法办案提供参考。以典型做法推动机制创新。于2004年在全国首开专业化办案模式之先河,成立了金融犯罪公诉组,在这一做法的带动下,目前已经达到了“专业化办案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建设模式。以典型人物激励创先争优。高度重视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作用,继“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吴春妹等先进典型之后,今年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推出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促进了全院干警规范执法意识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品牌驱动、超越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格局
始终坚持高位求进,把抓精品、创品牌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追求目标。推动检察业务管理由分散走向集约。在全市率先探索集约化案件管理模式,成立了“案件监督管理办公室”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得案件的管理模式更加统一科学、监督方法更加切实有效。自案管机构成立以来,统一收案千余件并进行严格考评,通过监控管理避免了出现办理瑕疵。推动信访风险管理由封闭走向联动。着眼于实现信访风险防控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设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创新“1246”工作模式(即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工作办公室;完善两项制度规范——《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工作规程》;抓住四个工作环节——评估情况确认反馈、处置情况动态反馈、办案部门风险评估联络员、控申接待风险信息班前分析会;推行“六个一”工作方式——一案一评估、一案一调查、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化解、一案一反馈、一案一总结),受到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的充分肯定。推动廉政风险管理由单一走向多元。健全“检察人员执法信息库”和“检察人员廉政信息库”,对廉政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出台《检察人员非正常行为管理办法》,将检察干警工作生活中的异常表现纳入内部监督视野,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积极开展人民监督员工作,加强代表联络工作,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
内外互动、开放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格局
二分院推动搭建多种类型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切实依托内外互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搭建学术研讨平台,提升理论水平。去年,该院组织召开了直辖市分院检察长论坛暨“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优化配置”研讨会,直接推动了其侦查监督部门诉讼监督组的成立,强化了诉讼监督。搭建工作交流平台,统一执法标准。定期与其它执法单位研讨座谈,研究解决执法办案中的共性问题。搭建人员交流平台,促进学习借鉴。创新检学共建方式,开展学者挂职业务部门副处长等工作,促进检察理论和检察实务良性互动。加大干部交流培训力度,扎实开展干部外派挂职锻炼、兼职检察教官等工作,促进干部素能提升。搭建执法协助平台,提升执法形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签订《建立“快速救护机制”合作协议》,切实保护案件当事人和信访人的身体健康。
协同推动、融合式发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格局
始终坚持全院“一盘棋”,把整合资源、充分协作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优化队伍结构,提供检力支撑。2010年完成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层干部调整;2011年,规范各部门科室设置,开展科室负责人和处长助理选任工作;2012年,扎实开展正、副处级后备干部选任工作。通过持续科学的队伍管理,梯次更加明显、配置更加优化,为执法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力智力基础。借力科学技术,推动信息化发展。借助科技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上办案、远程庭审观摩、同步录音录像、指挥侦查等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有效规范了干警的执法行为。建立全市检察系统第一个电子证据实验室,并与厦门美亚柏科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对解决执法办案中的技术难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电子证据试验室运用检索和修复技术,为一起自侦案件的顺利侦破排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