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垄断不吃偏饭,央企如何立足
“央企市营”不是央企私有化
“我们说‘央企市营’,绝不是搞所谓的私有化,而是中央企业要市场化经营,走一条市场化道路”
记者:如何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解决方案,有些人甚至主张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您主张央企市营,并认为“充分的市场化”是央企近些年来取得快速成长的内因,这会不会被理解为另一种私有化?
宋志平:我把中国建材的成长模式概括成“央企市营”,不是央企私营,而是中央企业要市场化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央企”是我们的属性,这一属性在市场化经营中首先是通过央企控股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来体现的。
企业做大了,产权就要多元化。纯粹的国有产权,或者纯而又纯的家族企业单一产权,都有弊端。现在国资委作为出资代表,要求央企要向多元化的股份制迈进,向上市公众化迈进。但又和普通的企业公众化不同,国家控股要当第一大股东,可以绝对控股,也可以相对控股。制造凡尔赛宫玻璃的全球第一大建材公司法国圣戈班有360年的历史了,开始是皇家所有,后来是国有公司,再后来成为上市公司,经历了从皇家到国有、再到公众化上市的过程。央企也是这样,通过引进战略投资、社会资本投资,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化和产权多元化。
现代产权理论证明,多元化产权比单一化产权管理更科学、更明晰。在我任董事长的两家央企中,国资委分别持有的股份不超过50%,50%以上的资本由社会投资人和股民组成。从保值增值的意义上来讲,国有资本虽说比例缩小了,但是从绝对值来讲极大地增加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没有改变。
国资委前不久发布了落实“新36条”的14条实施细则,其中提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我的理解就是建立多元化股份制,将民营资本引入央企、实现国有资本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
但是,央企市营所倡导的央企控股的产权多元化,绝不是要搞全面的私有化,私有化不是、也不应该作为央企市场改革的选项。
“央企市营”的核心是市场化
“董事会就像一把刀,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央企经理人要从市场中来,内部机制也要市场化”
记者:我们理解,央企市营的本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除了在产权结构的层面外,在企业管理经营等各个层面怎么理解和实现“市营”?
宋志平:除了央企控股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市营”的内涵还包括规范的公司制与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内部机制市场化和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经营。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都是国资委的董事会试点单位,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运作体系。董事会就像一把刀,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现在,国资委并不审批每一家央企的投资项目、投资决策,而是主要进行资产层面的监管,行使出资人的权力。央企主业之内的项目都由董事会决定,这样就把出资人和企业、政府和企业分开了。
国资委现在推行的董事会建设引入了外部董事。外部董事的进入,使公司决策机构发生变化,内部人控制或者过去的“一把手”制度得到根本改变。像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都是外部董事占多数。国药集团是9名董事,其中6名是外部董事,中国建材是11名董事,其中6名是外部董事,并且两家董事会外部董事中各有一名从国际化公司聘请的外籍人士。
为什么一个规范的、国际化的董事会至关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新加坡淡马锡也是国有企业,但全世界都认为它是市场化的公司,因为淡马锡董事会由十几个人组成,只有两人是所谓的内部董事,剩下的全是社会精英,大都是国际化人士。这意味着把国家公司的董事会交给全球最优秀的人来决策,国家只享受出资人和作为股东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