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我以乐观的精神去改变世界
他,是被称为“世界的CEO”的联合国掌门人,联合国第八位秘书长——潘基文。2011年6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潘基文自2012年1月1日起连任秘书长职务5年。近日,连任之后的潘基文首次访华并接受《杨澜访谈录》的专访。
这位饱受争议的秘书长,一向以和善示人的他,究竟因何大发雷霆?连任之后又将做出哪些决策?亚洲哲学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哪些裨益?互联网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又给联合国的改革带来了哪些帮助?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未来?谁又是改变我们未来的力量?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一一为您揭晓。
不被人理解让我很悲痛
潘基文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自2006年他接替科菲•安南,成为第八位联合国秘书长以来,至今已是他的第二个任期。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当今世界,联合国秘书长这个职务既要善于协调大国与小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又要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主张之中寻找交集和妥协点。执掌联合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多边权力机构”可谓困难重重。如此困难的工作,潘基文为何还要接手呢?在采访中秘书长透露说“作为公仆,我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无论有多么困难,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我有这种信念。”但是对于潘基文来说,不被人理解是一件让他很悲痛的事情。
运用先贤的哲学使我更智慧
潘基文1944年出生于韩国南部的一个小镇。1970年,毕业于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外交学专业,同年进入韩国外交部工作,开启了他36年的外交生涯。在学生时期,潘基文有幸获得美国红十字会邀请,与其他学生一起前往美国接受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接见,这一经历改变了潘基文一生,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励志做一名外交官。而2011年在他连任的就职演说中,潘基文引用老子的话,使人们看到他深谙东方文化的另一面。潘基文认为作为许多先贤的智慧,对于他的公共服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当你需要和各界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需要运用这些智慧,所以他很骄傲自己学会了这些。
我不是“隐形人”
历届联合国秘书长都认为,秘书长既不能过于强硬,也不能过于软弱。强硬了会挑战安理会成员国的权威引起大国不满,而软弱了就会说话没有分量,没有人理睬。而潘基文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他 “标签”式的谦恭微笑、温和的身体语言和低调的行事方式。实际上,自他上任伊始, 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质疑,认为他缺乏领袖气质,没有魄力,没有决断力。而面对媒体的批评,潘基文回应说,在东亚文化中,谦逊是一种行为方式,但绝不代表没有想象力和决断力。当有时看到违背原则或者违背联合国基本原则的事情时,他也会提高嗓门,拍案而起,发泄心中不满。
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报告,在未来20年,如果我们持续现行的生活方式的话,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将会增加50%,对水资源的需求会增加30%。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模式发展下去,20年后人类将会面临全球性的大灾难。怎样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三者间的平衡,是摆在联合国也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我们要留给后代一个什么养的未来呢?在采访中,潘基文表示:“留下一个让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活得有尊严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女性在这个世界里不再受到歧视,她们应该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享有充分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希望创造和实现的未来世界,让所有的男女都免于恐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安全感,有工作,也有机会。”
只有乐观的态度才能改变世界
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潘基文表示:“我们已经消耗了有限的资源,以实现所谓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几乎)耗尽所有的资源。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球是有极限的。世界的领导人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和坚定的政治意愿,让我们都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果真的要让这个世界有所改观,你必须要有献身精神,充满希望和乐观的精神。这是我信奉的,也是我一直在实践着的。”
从围绕叙利亚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根本性的分歧,到围绕环境发展等问题,各国利益之间的博弈,再到联合国自身改革的步履维艰,可以想象,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然而正向他所说的那样,他需要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因为唯有如此,才有机会让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可以想象呢,联合国不仅需要向它的传统那样与各成员国之间加强沟通,也更需要与企业,团体和普通的民众加强沟通与联系,所以,潘基文秘书长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通过社交媒体与普通公众之间的对话不会是最后一次。
更多精彩,请关注7月27日晚23:50 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
- 环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