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法
一个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激发患者的创造力来帮助他们医治精神上的疾病。
艺术家郭海平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他卧室的窗户凝视远方。
他凝视的是江苏省的省会江心洲,长江上的一座雾中小岛,在南京的南部。
今年50岁的他说,“我的秘密花园就在那里”。他成立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专用于收集、研究、宣传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此类的非政府组织。
这个中心占地不到400平米,共展出了由精神疾病患者创作的作品超过300件。这里还有一个艺术工作室,供来参观的“患者艺术家们”使用。
郭海平说,“我们每天都接到电话,但是来参观的人很少。”
李犇是南京本地人,是固定参观者,他基本上每个月会来两三次。
“我用中心给我免费提供的材料画出我心目中的春天。”他说道。
郭认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具有艺术天赋的,像李这样有才华的很少见。
李患了精神分裂症好多年了。他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南京建邺区的一家储蓄银行做职员。他说,“当医院把这个标签贴在你身上时,你在普通人眼中就变得既危险又没用,并且很难找工作了”。
他的妻子,邱福秀,是一个百货店的职员,他们两住在租来的只有6平米的车库里。
“画画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意义。”李说道。
从他在郭的指导下画画开始,他已经持续11个月减少他的药剂量,并且精神状态稳定。他的妻子有时候也会和他一起画画,能“给他更多的内心宁静和满足”。
这个艺术中心现在有不到30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郭说,大部分是从江苏或者是邻近的省份过来的。
中心每年能通过企业家捐款得到三十万元,但是根据郭的意思,这只够保证中心是开着的,他自己是没有工资的。
中心可以为远道而来的患者提供一个月长的一次创作期。
吴美飞,来自福建南平,今年38岁,患有躁郁症。她上个月在中心待了三个星期,试图用不同的颜色画动物,昆虫和植物。
“吴的画,无论从技术水平,视觉效果还是从美学价值来说,都不比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要差。”郭作为一个十多年的职业艺术家,评价道。
美飞的姐姐,吴美慧在电话里告诉中国日报的记者,“在艺术中心的那段日子是我弟弟过得最开心的。当他画画的时候,他是聚精会神,并且很安静,很放松。最后一个涂色的画完成让他开心了好几天。”
他姐姐希望可以和艺术中心保持长期的合作,可以帮助她弟弟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当吴美慧得知现在艺术中心生存困难,如果得不到经费支持,很可能会倒闭时,很焦急。
郭说,“通过艺术改善精神疾病是我一生的使命”。他最初接触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他的哥哥和前女友,现在两人都在南京的精神病医院里。
郭20岁的时候开始画画,八十年代后开始读有关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书。
1989年作为南京中国青年团支部,他开放了第一条热线,专门为有心理问题的人解答问题。“从那时起,我开始探索心理疾病的复杂原理。”
他从10月10日开始在组唐山神经医院待了三个月,和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生护士们交流,并且指导患者们用蜡笔画画。
他回忆说,“这真的是很具启发性的,通过媒体,以及一个职业艺术家与患者,一生以及公众的互动,那些患者在艺术上的表现超乎我的预期。这永远改变了我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看法。”
正是那个时刻,郭有了他的大发现。
“实际上,所有患者都有非常丰富并且复杂的内心世界,尽管很多时候这样的内心世界被迟钝,嗜睡或者顺从给遮掩了,而这些既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
并且,这些弱势群体并不总是像大家想的具有“破坏和暴力”倾向。
一些患者告诉郭,他们对长期的在医院里被孤立感到极端的害怕,愤恨。
郭把这些故事加进了2007年他和祖堂山神经医院的医生王玉一起写的书,《癫狂的艺术》,中。
郭在大学和社区里做了很多讲座,并且办了很多展出神经病患者的作品组成的画展,参加了关于这个主题的国际论坛。
郭说,我们需要改变大众对神经病患者的偏见和误解。
他认为偏见来源于很多方面包括无知,缺乏与患者的交流,以及电影、文学作品、电视剧以及媒体报道中的不当描绘。
郭认为艺术是减小患者和正常人之间距离的最好方式之一。
“我希望可以找到更多有才的患者,帮助他们重拾尊严,重新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
但是在这条崎岖的路上,他还有很远要走。
缺少基金使他不能够为精神病患者建一个更大、永久性的博物馆,实现他想要办一个国际性的展览来展出这些作品的梦想。
精神病医生王玉说,“郭的行为激励了我。艺术治疗法应该成为精神病医院常规治疗的必要的一项。这对患者的康复肯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祖承强调,艺术家和艺术治疗必须与专业的精神病医师密切配合。“精神病患者需要全面的照顾。”王说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朱林勇 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