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的教授蔡建国21日下午在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地方分论坛上提六点建议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以下是其讲话全文:
我在早稻田大学教过课,也在日本的大学当过教授,请多关注。谢谢各位,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如何促进旅游文化交流。刚才我们的主题人袁岳先生说的非常好,旅游,在两国之间不仅仅看成商业发展的需要,我个人认为是作为文化交流的需要。
中日关系错综复杂,众所周知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历史问题、现实利益的问题,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矛盾和摩擦。除此以外,我认为文化交流欠缺的也是造成中日之间一些阻隔的很重要因素。
我今天想在这里谈三点体会,第一点,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大家都知道,我不应该再罗嗦。我想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达2000年,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少有这样悠久的历史。
第二个原因,中国是近邻,我们是邻居。
第三个原因,在这个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恐怕就是中国和日本。我想汉字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媒介,民意是微细中日关系的基础。动作这个旅游观光,能够使我们对对方的国家加深理解。
我们的汉字当中有一个促进的“促”字,促是认字旁和足,只有来往才能加强了解。这个世界是文化多元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化的时代,也是我们交流的时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双方之间都具有共同使用汉字的传统和现实,所以文化都有亲近感。
现在的问题是,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汉字,但是我们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是大陆文化,日本是岛国文化,这两个文化还存在着一个阻隔感,好像地理很近,但是我们的心灵比较遥远。所以加强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非常重要,因此对这个问题我提六点建议。
第一,通过旅游能够促进我们的相互了解,我想这个是大家都非常清晰的情况。刚才京都府的山田知事也介绍了京都的情况,实际上中国也许存在许许多多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待会丹东的市长也会说。其实昨天我是从兰州飞到这里的,我去了敦煌和嘉峪关。这两个地方,特别是敦煌,有着非常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也看过多位日本人士在那里旅游观光。我认为中日之间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通过人员之间的观光、相互往来能促进对对方的了解,以及对对方文化的理解。所以加强旅游,做好旅游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点建议,不仅仅应该把旅游观光看成发展经济的需要更应该看成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的角度,所以我希望中日两国的城市旅游界的人士,应该要从对对方的文化了解、理解的人心交往当中去做工作,这是第一点建议。
第二点建议,我现在在侨办工作,侨办是对华人华侨工作的地方。在日本有70万人华人华侨,包括留学生。在中国有多少位日本人士我不太清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来到中国进行投资、进行创业的人士,以及留学的人士,这个数量也不在少数。所以发挥这两方面人士的作用,我认为对促进文化交流能起到媒介的作用。因为他们,特别是旅日、留日的华侨,他们虽然有祖国文化的背景,也比较了解居住国的情况。所以通过这样媒介的作用,能够促进我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可惜的是,在日本的华人华侨的留学生,能够深入到日本的社会领域当中去进行着各方面的工作。但是从日本来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他们很少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当中去,我过去在中国的大学里做介绍,也多次来华留学的日本学生,应该和中国同学交朋友,但是他们自己往往是和日本学生在一起,很少和我们的中国学生进行交流。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希望双方的国民要多做促进工作。
第三点,我认为很重要的是语言,这个语言,现在中国年轻人学习日语的比较多,日本学习中文的也开始多起来。我们在日本一共有19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大量的日本人士在里学习汉语。日本的各个大学也在开设中文课程。我们中国的年轻学生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日语,通过日语的鉴定考试,每年将近有50万。但是我听说,限制参加日语能力鉴定考试的,因为很多学生报不上名。所以我认为加强语言的学习,是我们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四个建议,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曾经我们有许多位热心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人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部分的人士力量越来越弱,我们如何培育热心于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这是摆在中日两国面前,以及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课题。所以加强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也认为非常重要。
第五个建议,就是教育合作。上午我们在开幕式的时候,有一些观众发了微博,就是中日之间如何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提议。教育合作过去仅仅集中在高校,现在慢慢地延伸到高中、中学、小学,我想进行青少年之间教育方面的合作,也是我们加强文化交流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一点是社区的交流。如何加强社区和民间之间的交流,也是促进我们相互理解的环节。
总之,文化是很大的概念,中两日国有悠久的文化悠久历史,我们应该发扬这种传统,促进中国旅游观光交流途径,使得两国人民真正了解、真正理解、真正相互信任,从而改善中日关系的现状。从上午的会议中,我们知道民意下滑得很厉害,希望通过文化交流能够起到缓和的作用。
(来源:中国日报网 小唐 编辑: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