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汉语是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有些家长就抱怨:干吗要学汉语啊,他们的孩子连英文的读和写都还没学好呢,杨院长学着有些家长的腔调说。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抱怨说,汉语课占用了他们教课的宝贵时间了。
AGB小学校长考迪尔说,时间不够是主要矛盾。
孩子学外语需要每天练习。可是,芝加哥规定,小学每天上课不能超过6个小时,所以孩子们在学校一个星期只能上80分钟的汉语课。
有些高中也有同样的情况。李晓宝老师说她试着让她的学生在每天课后能能练上20分钟。
有些好学生最多也就能花30分钟练汉语,李老师说:“他们有太多其它的课程要学了。英语,数学和科学那都是他们的主科。”
考迪尔校长说:“在中国的孩子真该觉得高兴,他们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英语。”她去年到中国访问,在北京看了不少历史古迹,在上海访问了好几所学校。
为应对这些挑战,CPS也组织很多研讨会,由老师们做各种各样的探索,讨论,互相交流经验。
上周五乔老师的一节40分钟的课上,当乔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们看动物图片时,他们争相举手,抢着用中文念“这是鸟,猫,熊猫或者大象”。他们还能说出饺子,红灯笼,还有在中国农历新年时,孩子们能收到装着“吉祥钱”的红包。
乔老师说:“除了唱歌、跳舞和看录像,我还带他们去唐人街做社会学习,他们就能第一手地感受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李晓宝老师有一个收藏册,都是她的学生们的图画课作业,有的是描述中国古代关于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也有的是表现中国人在餐馆吃饭的情形。
在佩顿高中的高一班上,吴老师在放有关各种运动的幻灯,叫他的学生们一边模仿篮球、足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和网球的动作,一边用中文大声读出和这些运动相关的句子。
另一个是竞赛游戏,要求做出一句最好的因果关系句子。格雷、菲利还有另外三个学生在一块不大的白板上正在把打乱的汉字重新组织好。他们讨论着各种可能,一边翻着课本,一边涂掉旧的,添上新字。格雷甚至不会错过一个小小细节,哪怕是个逗号。
另外还有三组学生也在做同样的题目,热烈地讨论着。
最后,格雷、菲利和他们的伙伴们拼出了这个句子:“因为他只有8岁,所以他不能开车。”不过,他们看上去有点失望,因为他们组没有拿到最高分。
多年的耕耘,有了收获。现在已经有12,000从小学和高中学生,像格雷和菲利那样都在上汉语课了。菲利上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汉语了。他说:“那时候学的差不多都忘了,不过我现在再捡起来,我喜欢学汉语这样的挑战。”
他很自豪,现在他能用汉语说“很失败”!
老师们也很自豪,他们的学生中有些已经在大学把汉语或者中国研究作为主修或是选修了。
杨院长说,已经有2个学生由于在中文研究方面取得优异的学术成果,赢得了盖茨千禧年奖学金。
还有,学生们发现学汉语并不影响他们其它学科的学习。有些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表现还进步了,杨院长说。
她还回忆说:“家长们不再抱怨,也开始帮我们了,比如为中文表演做服装什么的。”
所有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的老师都说,当他们的学生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高时,也是他们最满意的时候。
乔老师说他的学生们经常带来和中国相关的东西,以展示他们对中国文化了了解。他也总是对学生们的提问感到很惊讶,比如说学生会问关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样的问题。
当卢文亚刚开始讲课时,她发现她的学生们甚至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哪儿。她回忆说:“居然还有人说是香港。” 她说,现在没人会再犯这种错误了,而且他们想了解更多的中国,会提出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在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考试上成绩比美国学生好。
他们甚至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还有其它关于中国的题目了。“不学中文,他们就不可能有机会搞明白关于中国的事情。” 卢老师说。
(来源:中国日报首席记者 黎星 编辑:董玮 谌融)
相关阅读:芝加哥孔子学院桃李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