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首席记者黎星发自洛杉矶:12月中旬的一天,在离长滩海岸不远的海面上有一条巨大的远洋轮船,那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旗下的“厦门”号集装箱船。它正停泊在南加州的港口。
装载量为5500标准箱级(20英尺长的标准海运集装箱)的“厦门”号,已经装载了9500个各式集装箱,有很多都比标准箱长出一倍的特殊集装箱。所有的集装箱里都装满了货物,大部分来自中国,也有些是来自东北亚国家。三台白色的大型门吊正从“厦门”号往下卸货,把满载的集装箱吊放到那些重型卡车上,这些大货车很快开走,分别驶向美国各地。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旗下的“厦门”号集装箱船正停泊在南加州的港口
在另一侧,还有五台白色的大型门吊也同时在给法国达飞海运集团(CMA CGM)的“唐璜”号货轮卸货。那是一条运载量为4800个标箱的集装箱船。它装载的绝大部分货物也是来自中国。
大货车驶向货场,穿绕过那些写着阳明海运(Yang Ming,台湾)、川崎汽船(K-line,日本)以及韩进海运(Hanjin,韩国)大字的集装箱,当然也还有很多是中远和达飞的,达飞是法国的海运公司,也是世界第三大的集装箱海运公司。
五台白色大型门吊在给法国达飞海运集团(CMA CGM)的“唐璜”号货轮卸货。那是一条运载量为4800个标箱的集装箱船,绝大部分货物也是来自中国
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PMS)副总经理赫广忱告诉《中国日报》记者说:“这些白色的大型门吊都是我们自己的。”门吊是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制造的。
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是中远集团与当地一家码头装卸公司合资的公司,专门管理运作长滩港太平洋集装箱码头,专门为中远、阳明、川崎和韩进等4家海运公司联盟以及达非等第三方航运公司提供服务。
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运行的码头占地256英亩,也就是103.6公顷,拥有15台大型门吊以及一个192英亩(77.8公顷)的露天货场
赫总告诉我,他们管理的码头是现今北美最大的集装箱专用码头之一。4家海运公司联盟承运太平洋东、西岸的货物,为美国和东北亚国家贸易服务。当然,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进出口量最大。
赫总说,PMS公司处理的吞吐量,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6%,收入也增长了25.1%。尽管这个数字还是比不上非常兴旺的2005年和2007年,但这些数字仍然显示出,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中美贸易在令人高兴地逐渐恢复。
海运公司最看重吞吐量,不过中远洛杉矶公司的刘顺安副总经理还能说出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都有什么,从中国运到美国的都是什么商品。
刘总告诉《中国日报》记者说,再生纸和金属,半加工的木材以及其它原材料,还有农产品是美国从这个码头发出到中国和其它东北亚港口的主要货物。抵达长滩港码头停靠的船装载的都是消费品成品,从运动服装和鞋、玩具和家具到其它各种日用必需品。刘总的很多客户都是美国各种商店或是工厂的老板。他们有时候也向刘总吐苦水。食品进口商就抱怨说,有时候他们的鲜活产品在美国海关清关花的时间太长,有些销售商说他们进口的中国制造的摩托车或是自行车还需要进行再测试,好像是这些产品达不到美国安全或是环境标准似的。
刘总说,对于航运公司来说,最理想的经济形式是双向的贸易是平衡的。但是,让他们觉得很郁闷的是东北亚国家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平衡的。
最坏的时候,中远公司要从美国调回空箱,一条集装箱船的空箱率能达到60%。今年,总算是,“我们看到了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增长,”刘总说。也就是说运回中国的空箱数量大大减少了。
赫总和刘总都说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不是当前美国对中国贸易出超的主要问题。赫总说:“实际上是取决于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大部分中国制造的货物都能满足美国人的需求。”全球贸易和海运都是用美元计算的,赫总说因为国有公司必须将其收入由美元转换成人民币以来,中远集团不得不承担因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这些也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问题,他们俩都相信中美贸易是值得称道的,前景是光明的。
作为中远集团的骨干力量,贺总和刘总都见证并亲历了中美贸易的增长。早在1979年4月18日,中远集团上海分公司两万吨的杂货船“柳林海”号首次抵达西雅图。它成为了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后抵达美国港口的第一艘商船,也宣告了中美海上运输服务新纪元的开始。
那时候,船都很小,能到达的港口很少,间隔时间长。这也说明那时候两国之间的货物吞吐量还非常小。刘总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从美国运出的货物多于中国运往美国的。
时至今日,每周就有9条集装箱船靠岸到码头。中美间的年贸易额从25亿美元增长到3,000多亿美元。按照中国海关以集装箱统计,2008年,有相当于957万个20英尺标箱的货物从中国运到美国,美国有223万个标箱运到中国。换个说法,2008年,全世界用集装箱运到美国的商品中的52%来自中国,而美国全球集装箱出口的19%是运往中国的。
赫总说,PMS公司在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处理的吞吐量从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19%。
事实上,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的发展是强劲的中美贸易的最佳见证。按照赫总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中远集团根据中美两国之间交易额的增长,看到有在美国开辟自有码头的必要。他说:“在目的地没有自主码头作为基地,中远集团就得遭受损失,不单是因为没法控制岸线操作成本,而且还没法向客户保证服务质量。”
1996年,中远集团和长滩港务局签署了租借长滩港废旧海军码头协议,但是美国国会以美国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该协议的执行。这次受挫的结果是,中国最大的海运公司开始寻找一个能联手运作港口码头的合作伙伴。寻找和谈判的过程漫长而艰难。终于在2001年7月1日,成立了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和美国装卸服务公司(SSA)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PMS)。
现在该公司运行的码头占地256英亩,也就是103.6公顷,拥有15台大型门吊以及一个192英亩(77.8公顷)的露天货场。中远集团拥有该公司51%的股份,以其集装箱量作为投资,SSA公司投资码头设备,每年处理70万集装箱。赫总说,合资公司不仅给合作双方带来了盈利,也有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现在,太平洋码头管理公司给当地人创造了500多个就业机会,其中有121个常设职位,包括当地码头经理,管理员,设备工程师和技术员。同时,公司还间接雇佣了394个两班倒的码头操作工。
在SSA公司工作了25年的罗伊·张说:“我亲眼见证了他们(中远)从有些集装箱开始,到现在的成千上万的集装箱。”说到中美贸易的增长,罗伊说:“它(中美贸易)就像是一张比萨饼,每个人都能分到点儿。”
(来源:中国日报首席记者 黎星 编辑:董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