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纽约报道:在廉租套房一样的旧馆几十年后,美国华人博物馆终于落成新馆。就像它要讲述的移民故事一样,美国华人博物馆在世界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
在狭窄的仅有三间卧室大小的廉租套房挤了几十年—与纽约著名的“博物馆大道”相比黯然失色—美国华人博物馆刚刚完成了十分必要且期待已久的扩建。新馆将于9月22日开馆,更大范围地向美国介绍华人群体。
“在美华人历史悠久,”博物馆馆长孟淑娟(Alice Mong)说,“多数在香港、台湾及大陆的华人并不太了解在美华人历史。在美的华人也不太了解这段历史。我希望(本馆)可以成为美国的主要景点之一。”
旧馆坐落于曼哈顿唐人街的一幢楼里,占地只有2000平方英尺。而新馆现在拥有14000平方英尺的面积,并且地处唐人街的中心位置森特街215号。有了比旧馆多七倍的面积后,已经成立30年的博物馆可以增加藏品,接纳更多游客,改善保养条件,并向世人展示美籍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美国华人博物馆由两位年轻人杰克•陈(Jack Tchen)和查理•赖( Charlie Lai)于1980年创立。当时他们在唐人街从附近的居民那里收集藏品和故事,并保存了一份当时唐人街新闻的档案。
此次扩建需要1500万美金,博物馆已经筹集到了1200万。扩建的一大部分种子基金来自“911基金会”,因为唐人街是恐怖袭击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911对唐人街的打击很大,我们仍在各方面感到恐怖袭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孟女士说,“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帮助唐人街重新复兴。”
其他主要赞助方包括下曼哈顿发展公司(the Lower Manhattan Development Corp)、纽约市议会(The New York City Council)、纽约市长办公室和选区议会会长办公室等。
虽然现在博物馆面积扩大很多,但是工作人员还是很少,仅从8名增加到了9名。提高博物馆在美国的影响力还需要有更多会员支持。现在会员只有300名,孟女士希望到今年年底能吸引1000名会员。
博物馆新馆由艺术家林璎(Maya Lin)设计。林女士因21岁还是本科生时就设计了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碑而成名。
林女士说她小时候没有完全理解美国华裔的文化传统,此次她也正是因此才协助设计美国华人博物馆,以使更多美籍华人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新馆的设计使游客们可以按照美国华裔的历史进行参观。新馆中还有一个四合院——这是设计师对这种快要消失的中国传统的致敬。中国传统房屋建筑围着院子建成,整个大家庭都住在院子四周的屋子里。
博物馆的中心是一片裸露的砖石地面,有楼梯通到博物馆底层。林女士说她故意在中间的院子里留出这块未完工、裸露的地面,为了表现这里原先伤痕累累的粗犷之美。
“我决定以那个中心院落为轴在四周建永久展馆的时候,”林女士说,“它就成为,按我个人的说法,真正的‘博物馆核心和灵魂’。”
站在中心院落可以一眼看遍美籍华裔的变迁历史。
“那个院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过去的引力,我们文化来源的引力,”林女士解释道,“游客就是沿着在美国过去和现在生活之间的路线参观的。”
中心区域周围就是贴满华裔移民照片、故事的展馆了。大部分展馆的老照片和解释文字旁边都有供游客使用的电子设备讲述美籍华人的故事。
林女士说她用中心的周围区域,特别是有边框的窗户来表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华人移民故事,及在全美的不同华裔面孔。
参观从一间讲述来美经商的商人和早期华工的展厅开始。每间展厅都用背光相框展出不同的照片和事迹。例如,一幅照片里展出的是约瑟夫•皮尔斯(Joseph Pierce),他是美国内战时期康涅狄格州第14步兵团的一名士兵,曾参与安提耶坦战役和葛底斯堡战役。
还有一幅照片记录了1890年出生的汤姆•甘(Tom Gunn),他是第一个取得美国飞行员资格的美籍华人。
展厅按照年代排序,直至今日。这里,著名华人如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的事迹也有展出。
林女士说她认为美籍华人的事迹非常重要。她希望这些故事不仅能打动美籍华人,还能告诉所有美国人,成为美国人对华裔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博物馆还探讨了1882年驱逐法案的历史。该法案禁止华人取得美国公民身份,当时的华人生活极其困难。
“美国移民的历史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孟女士说,“我们将展出美籍华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展览没有屈意委婉地展出这些不公正事件,相反,华人在美的悲惨遭遇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一个展览讲述了数百名中国游客在旧金山的天使岛被拘留的事件,那里的游客需要等待批准才能在美国旅游,有些情况下等待的时间甚至没有确定日期。展览里有一块当时被拘留的人住过木屋的残片复制品,那上面刻着一首悲伤的诗歌,哀叹失去自由的生活。
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的人和组织也越来越多,美国华人博物馆今后会继续发展壮大。
孟女士希望大陆游客知道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并将此作为他们在美旅行的一站。
注:本文刊登于9月21日中国日报(美国版)第16版
(作者:Savannah Aepli及Christopher Witkowsky 中国日报(美国版)编译:朱婧瑜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