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报道:摄影师李扬国在初中历史课上第一次看到那张著名的照片:这张照片于1869年摄于犹他州岬角,纪念着横贯大陆铁路的接通,照片上工人们围在两列到站的火车旁。
“我从书里读到铁路是华人修建的,那是我第一次读到关于华人的内容,并了解他们对美国历史的贡献,”李杨国说。“不过我(在照片上)没看到华人,我甚至用放大镜来看,可是也没看到。”
1972年,李扬国特地前往岬角参观历史遗迹,一名当地人提议他去看看附近的“中国佬拱门”,那是一个天然岩建筑,记录着中国铁路工人的最后营地。
后来,李扬国开始用镜头记录美籍亚裔的点点滴滴,近四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投身于这项事业,而他将这一切归功于那张照片和那次旅程。除了华人,他还拍摄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夏威夷等地的移民及他们的后代。
1983年,底特律华裔陈果仁被两名汽车工人殴打致死,李国扬拍下了随之而来的社会暴乱。1974年,纽约孔子大厦工程排斥华裔劳工,遭到抗议,他也拍下了宝贵的画面。1975年,他拍到一名华人被警察用乱棍殴打,照片被登上了纽约邮报的头版,并在全市范围引发了反抗警察暴力的抗议。1993年,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不启用亚裔演员,他也拍摄了相关的抗议事件。
李国扬拍的照片既不高深莫测也不模棱两可——它们充满政治含义而且立场鲜明,而且往往折射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及共同文化。
“他大概是华埠摄影师界的‘校长’” ,《村声》杂志副主编林肯·安德森(Lincoln. Anderson)说,李国扬的作品也在这本著名的曼哈顿杂志上刊登。
2002年,李国扬向前来犹他州参加美籍华人组织年会的1000余美籍亚裔讲述了他多年前的那次旅行。那次,他有机会“纠正”那引他走向摄影之路的拍摄遗漏。450名参加者乘坐着大巴,冒着大风来到了岬角,仿照当年李国扬初中课本中的照片,重新拍摄留念。只是这次,照片里出现了许多华人。
李国扬生长于纽约皇后区,他现在仍住在那里。他父亲在大萧条后来到美国,随后,母亲和姐姐在二战结束时抵达。当时美国排华法案刚被废除。
李国扬和他的三个兄弟名字中都有“国”字,他说,三兄弟都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这个字的含义。其中一个兄弟的名字意味为国家服务,他入伍参加了越战;另一名兄弟的名字意味代表国家正义,他成为了一名公诉人。而李国扬的名字含义为国家的骄傲。多年来,李国扬一直以此鞭策自己。
在成为摄影师之前,李国扬是一名活动家。在皇后区社区学院毕业之后,他成为一名社区组织者,协助建立华埠健康诊所。上世纪70年代,他还协助组织了首届美国亚裔电影节,那次电影节是李安等电影人起步的重要机遇。
李国扬非常关心华埠大大小小的事务,而且对华埠的情况了如指掌。每说到一条街,他便能道出街上几户老商家的名号。
对华人社区的了解增加了他作品的力度。与他合作的一名编辑表示,李国扬除了提交拍摄作品,还会向编辑部娓娓道出背后的故事,使得他的照片更具叙事性。
熟识华人社区的方方面面,李国扬自称为美国华裔历史的“街头学者”,并幽默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无可争议的,非官方的亚裔摄影大师”。虽然他意在逗趣,可这称呼却毫不为过。
如今,李国扬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有时候他会乘坐从曼哈顿开往皇后区的7号地铁线, 为探索频道拍摄沿途具有异族风情的街区。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是安静的少数民族,”李国扬说。“那你便一直都会是。”
注:本文刊登于9月7日中国日报(美国版)第5版
(作者:Jennifer Harris,中国日报(美国版)编译:黄千懿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