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2月23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前APEC高官王嵎生,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做客中国日报网,与网友一同回顾三十年外交风云,把脉新时期外交走向。以下是在线访谈摘要:
主持人:聚焦全球事实,解读中国外交,欢迎收看中国外交网站《外交讲坛》节目。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交在过去30年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交讲坛》第一期邀请两位资深外交官作客演播室,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中国过去30年外交历史上的风雨。
第一位嘉宾是前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第二位嘉宾是中国APEC高官、中国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嵎生大使。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那时中国领导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迷信,想请问两位,当时在外交领域上,中国是不是也面临着拨乱反正的过程,我们有没有对外交思想进行纠正呢?
杨成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在当时也就是说在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始终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那我们的国际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复考虑之后,他觉得确实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受到美国的威胁,要对我们实施核轰炸,也受到苏联的威胁,要对我们进行核打击。甚至在前几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日本的前任首相佐藤也提出,一旦日中发生战争,希望美国对中国实行核打击。因此我们提出来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小平同志反复考虑之后,觉得整个的趋势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因此他做出判断,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世界大战现在是不会爆发的,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他提出来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不管谁搞霸权主义我们都要反对。
第三,对各国都友好。
所以在三中全会几天之后,我们首先和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其次,在随后的年代当中,我们又提出来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这在1985年实现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的增长,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也不断的密切了。所以到2005年,我们的胡锦涛主席也提出来“建立和谐世界的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是中国外交不断发展的过程。
王嵎生:当时我想在外交上来讲,也面临着拨乱反正的问题,当然时代有所不同了。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判断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打不起来了。
(环球在线: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