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老板方培林等待被“收编”
[ 2008-10-16 10:0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方培林被认为是温州“玩钱”资历最深的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登记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但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温州,他还算是个保守派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鹭芸 发自温州 《 环球人物 》(

近几个月来,方培林的电话多得接不过来,找他的人多数是浙江当地的中小企业主,目的大都只有一个——借钱。

当前,融资难是浙江温州等地一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受今年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浙江温州等地,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甚至关停破产。身为温州首家担保公司董事长的方培林,自然成了一些老板们的“救星”。

在民间金融这一敏感领域,方培林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84年,他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私人银行——“方兴钱庄”。2000年,国家刚一出台《担保法》,方培林又立马成立了第一个担保公司。因此,方培林被认为是“玩钱”资历最深的人之一。

也许是国家“洞悉”到了浙江的不易,同时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5月,央行及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江浙等地试行组建小额贷款公司;8月,央行又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建议给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并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9月下旬,浙江经过审批的第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即将浮出水面。蛰伏了多年的民间金融,由此看到了一线阳光。这一刻,方培林已经等了24年。

镇政府“特批”的方兴钱庄

方培林给人的感觉并不像个商人。聊起天来,他满嘴都是“中央某文件中说……” 有的法规几乎是脱口而出,他桌上放着厚厚的《担保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翻开来几乎每页都有圈圈点点,俨然一个学者做派。

通俗地说,方培林目前所从事的担保业,就是“替人借钱”的工作。“我去年一年的借贷量就是1.5个亿!”说起去年的业绩,方培林难掩兴奋。事实上,方培林“玩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那个时候,方培林的老家温州钱库镇以及整个温州个体商业飞速发展。方培林有个朋友做塑料生意,每天忙到镇上的狗都回窝了,才收摊回家。可回到家里,却要为把白天收进来的钱藏在哪个“保险”的墙角犯愁;而镇上的水果商贩,每天早上去城里进货,手头经常缺一两万的资金,可一去银行,不是银行没有开门,就是耽误上一整天也难拿到钱,只得四处求人。

当时还在一家国营医院当会计的方培林从中看到了商机——开钱庄,以高利率吸收资金,再以更高的利率借出,赚取利差。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钱庄这种“不劳而获” 的行当早已在新中国建立时就销声匿迹了。方培林拿着材料到镇里申请,镇里专门召开了一个镇委扩大会议讨论方案。两天后,当时的镇委书记黄德余对他说:“你一个人去办吧,也不要叫什么金融服务社,干脆就叫钱库钱庄(后更名为方兴钱庄)。”

1984年9月29日,钱庄开张的第一天,方培林在门上贴出一张比银行更为优惠、更为灵活的存贷表:定期存款月息1.2%,3个月以上结算;活期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贷款利率为月息1.8%—2.1%,视情况而定。而当时银行、信用社的月息是:活期存款0.24%,5年长期存款为0.78%,贷款利率为1.5%;民间借款则高达3%—5%。方兴钱庄选择了中间道路:比银行利率高,比民间借款利率低。

钱庄开业第一天便顾客盈门。不料第二天,当地国有银行就上门查封。但镇上的领导是个“改革派”,出面力保钱庄。方培林的钱庄很快重新营业。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方兴钱庄24小时随到随存、随到随取;利息按小时计算。方培林夫妻俩就住在钱庄,每天笑吟吟地收进小商贩们的大把零钱,乐呵呵地将崭新的整钱贷给商贩们去进货。“到1985年,钱庄每月利差收入就有五六千元,零头都超过我在国营医院的工资了。”方培林不无得意地回忆道。

尽管如此,方培林的心却很难真正放下来。自从第一次银行上门来查封,他就已经意识到,他的“非正规军”身份终究是道难以逾越的槛。

为了获取合法身份,方培林多次向政府发出请求。1987年9月16日,温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市委领导专门签字,让工商部门给方培林发了营业执照。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也向国家总行打报告为他申请“金融许可证”,最终未能获批。但不可回避的现实却是,当国有银行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势必将部分市场份额“让给”民间金融。方培林坦言,“因为有市场需求,又得到镇政府的默许,所以老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每年资金周转总额高达500万元。”

直到1989年,村村镇镇都开始设立农村信用社,方培林琢磨这个生意不好做了,于是把一笔笔存款亲自送回到每家每户,关闭了钱庄。拿着几年经营钱庄赚的钱,方培林每个交易日都到证券公司“无聊地打新股”。

借“担保”重出江湖

方培林并没有甘心隐去。就在钱庄关闭10年后的2000年,国家出台了《担保法》。在该法的司法解释中,原规定只能是双方间产生的房产抵押贷款和存单质押贷款,允许第三人介入,担保公司的出现成为可能。

方培林判断这是民间金融由“黑”转“白”的难得机会。他马上注册了第一家担保公司——温州方兴担保公司。为了避开国家和民间金融的“纠葛”,方培林耍了点小手段。他在名片后面做了这样的标注:“本公司为温州第一家担保公司,在全国首先推出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业务,并经浙江省政府同意为温州唯一试点单位。”从中不难看到方培林意欲“投靠”政府的痕迹。“要想持续经营与民间金融相关的业务,是不能绕过政府的。”方培林感慨道,这也是他多年来体会最深的。

而名片上提到的“银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业务”,是继私人钱庄之后,方培林又一“金融创新”。

“比如温州有个做建材的陈老板,用自己工厂的土地和厂房为固定资产抵押,找商业银行贷款400万元。他的土地加厂房市场价520万左右,银行照例打个折,资产估值只有500万。根据银行规定,最多只能贷给他固定资产70%的资金,也就是350万。还有50万的缺口怎么办呢?”方培林身子微微往椅背上一靠,卖了一下关子,“温州人家家户户都有存单啊,我就收了几张家庭存单,凑了70万左右的存单拿去银行抵押,正好可以贷到50万左右的缺口资金。”

方培林将这一业务称为“万全之策”:“这样一来,银行贷款增加了50万,每月能多收贷款利息;企业除了向银行支付400万的贷款利息外,同时再给存单持有人每月0.5%左右的利息;而我作为担保公司,则赚取帮助企业所贷到款项的0.4%作佣金。” 最后他还不忘加一句:“过程中完全依照《担保法》及国家金融法规操作。”

尽管方培林本人在经营上力求平稳,但事实上,在温州像他这样因为赚到0.4%的佣金就满足的人已经很少。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在温州现存的200多个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中,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其实是非法的高利贷业务,他们的佣金是方培林这类担保公司的10倍以上。

高利贷离温州人的生活很近。在温州人的印象中,“高利贷”为了保证回款,实现暴利,经常采取泼油漆、洒汽油、威胁绑架等一些极端的手段逼债。今年7月,温州永嘉市某企业主就因不堪忍受逼债带来的心理压力,服毒自杀。谈到高利贷高于担保公司10倍的利润,方培林以一种嘲讽的口气说:“风险太大,我们‘老年人’怕承受不住。”

做事低调,不合群

在温州,方培林虽然第一个开担保公司,但在担保行业中却以做事低调、喜欢单干、不合群著称。温州另一位担保公司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方培林说:“老方做事束手束脚,不是做大事的。”其言外之意是,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温州,方培林是个少数保守派。

在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的会员名单上,找不到方培林的名字。协会的负责人说,“方培林很散漫,从不参加我们的会议与活动。”虽然不参加协会的会,但方培林却很精于研究政策。在他的书柜里,存放着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民间金融的相关资料,甚至某个商业银行内部发行的,他都有收藏。也正是对政策的熟悉,使得方培林这么多年来,能安全行走于敏感的民间金融领域。

当初的方兴钱庄是个“夫妻店”,但自从钱庄关闭后,方培林就没让老婆再插手业务,“毕竟国家对民间金融的态度还没有明朗,我一个人‘半黑半白’就已经够了”。方培林的生活很简单。在他身上看不到温州人身上常见的阿玛尼衣服、LV皮包。50多岁的他,周末有时间就会去教堂,从不做“出格”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主在看着我做事”,这让他在温州这个充斥着商业气息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平和。

国家放行民间金融第一步

尽管民间金融目前仍存在各种争议与问题,但人们无法忽略其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始正视民间金融已然存在,并日趋活跃的现实。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年自上而下连续出台的关于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条例,成为国家放行民间金融的第一步。而即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凭借贷款利率不得超过规定的上限,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以及按照“小额、分散”来放贷等原则,成为民间金融的“标杆”。

然而,一心盼望被“收编”的方培林还是感受到了失望。尽管国家此次正式放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条件。比如国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而地方规定,每个区县只限一家,主发起人必须是“骨干、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方培林被排除在这个标准之外。

当地政府也有自己的说法。一位温州官员解释说,由于想申请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非常多,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提高门槛。但根据温州金融办的统计,2006年温州流动性资本超过3000亿元,每年以大约14%的速度增加。此次温州仅有16个小额贷款公司的名额,明显是僧多粥少。

“只有真正放开市场,让市场竞争去降低资本的使用价格(利率),才能真正解决民间借贷的高利率的问题。”方培林对此深信不疑。

“民间金融存在20多年了,这感觉就如同早已经有了同居的事实存在,一直苦等国家发给一张结婚证。”在坚持的背后,方培林多少有些无奈。

(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