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通过乡土建筑能了解乡土中国,进而了解整个中国;能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进而认识中国农民直至整个中华民族
腰带宽的土路上,前后行驶着一辆农用车和一辆搭蓬小三轮,前车过处,尘土飞扬,三轮车里挤着12个人,个个黄土满面,还有两人挂在车外,使劲扒住蓬边。有些时候他们得和家养牲畜同坐一车,和叫花子睡在一起,有时一觉醒来,他们会发现麻雀屎落了一身。这群人中还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
这是陈志华带着学生下乡的场景。陈志华,清华大学的建筑学专家,在研究了30年外国建筑史之后,转向乡土建筑的保护,一做就是20年。他坚持文物保护的国际标准,主持了十多个乡村古村落的记录和测绘,他编著的《中国古村落》丛书等著作,让一大批热爱传统建筑的人找到了精神家园。
在清华大学建筑馆303房间,记者推开一扇贴着门神画的大门,见到了陈志华。他穿着旧外套靠在椅子上,露出里面的摄影马甲。每当说到激动之处,他的右眼便会努力睁大些。记者后来才得知,因为长期察看缩微拍摄的家谱,陈志华的右眼在20年前因视网膜脱落而失明。
梁思成的“半路弟子”
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8岁时从杭州考入清华大学,在潘光旦教授门下学习社会学。“因为崇拜梁先生和林先生,我特别爱打听他们主持的建筑系的事”,第二年校庆期间,陈志华一大早就跑到建筑系去看展览。“住者有其房”的口号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建筑学成为陈志华心目中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专业。
在清华大学呆了两年后,陈志华鼓起勇气找到梁思成家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用午餐,陈志华非常紧张地表达了他要求转系的愿望。“梁先生问我对建筑学有什么看法,我把在校庆展览会上想到的结结巴巴地全说了。梁先生听了很高兴,立即说:好,好,太好了,建筑系欢迎你。”于是,陈志华放弃了在社会学系两年的学历,成了梁思成的“半路弟子”。
毕业后,陈志华最初干过工地技术员,当过工会小干部。1952年苏联专家离开后,他开始在清华建筑系讲授外国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初步,上世纪60年代,他写成50万字的《外国建筑史》,一直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参考书。
初在清华任教时,陈志华曾向林徽因求教。林徽因教导陈志华,应该教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建筑师,树立“建筑学是人学”的理念。林徽因向他介绍自己设计的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厨房窗子应该对着好朝向,因为主妇一天有很多时间花在厨房里,既要保证她们健康,又要使她们心情愉快。“林先生还解释过为什么要把一面暖墙造在大门里,为的是抵御开门时候漏进来的冷风。”此后,不论各种建筑思潮怎么变,陈志华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终极目标,始终不动摇。
和时间赛跑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出国考察,发现了中西方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巨大差距。陈志华曾到意大利访问,在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里,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巷子的历史,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
1983年,陈志华在清华开设了文物建筑保护课程。1989年,陈志华和同事受邀在浙江龙游县的祠堂进行测绘。自此,他开始了对乡土建筑的系统调查。从1989年至今,每年春秋两季,陈志华都会带上一批学生上山下乡。就这样,在年过60,退休了以后,陈志华放下研究了几十年的外国建筑,开始研究乡土建筑。
陈志华去过100多个村落,当他眼见着那么多珍贵的乡土建筑被糟蹋甚至摧毁,痛苦得泪流满面。陈志华说,他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在浙江新叶村,有人告诉陈志华,楠溪江的山泉村有个很完整的大宗祠,里面挂有83块匾,有状元、进士的功名录取,也有做寿的。全浙江仅剩下这一个村,非常有价值。陈志华听后非常警觉,第二天一早就赶山路跑到村里,结果祠堂在前一天已经烧成灰,柱子还在冒烟。
也是在楠溪江,永嘉县副县长介绍自己的老家水口有个很好的建筑群。陈志华一天都不敢拖,赶快跟他去。刚到村口,副县长就蹲在地上,抱着头哭。“两三年没回去,那么高高兴兴带我们去,一看都拆掉了。”陈志华眼神里泛出一丝悲凉。
他对记者说:“梁启超曾经说过,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帝王家谱,全部读完还是不知道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乡土建筑作为乡土社会的史书,清晰地记录下农村的历史与习俗、生活和思想,正好补充了那半部历史。不研究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而现在,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这些珍贵的乡土建筑。无力回天,只能用全部的精力抢救性地做些研究工作。”
建造纸上乡土建筑博物馆
在中国,陈志华是坚持用田野调查研究乡土建筑的第一人,而日本人和美国人已经捷足先登。陈志华测绘的经费很少,出去一次只能拍几个胶卷,每次拍照片都得掰着指头算。一次在新叶村调查时,在隔壁一个村子里工作的日本专家跟他说:“陈老师你们不要拍了,你们要什么图片都跟我拿吧,我全都有。将来中国乡土建筑的资料中心在东京。”陈志华和同事都知道,在学术上必须打赢这场国际竞赛,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中心应该在中国。辛苦而严谨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果,如今,当陈志华在书店里,见到美国人和日本人写的书时,他骄傲地说:“我们的学术质量远远胜过了他们。”
乡土古建筑学术丛书《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一套8本,是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20年调查、研究和保护古村落与古建筑的学术成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这套书:“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像,看了之后,真有一座座纸上乡土古建筑博物馆之感。”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乡土建筑第一人。他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师从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建筑系,在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之前)》、《外国造园艺术》、《中国古村落》丛书、《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婺源县乡土建筑》、《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主要译作有:《建筑艺术》、《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等。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刘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