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新闻事业开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6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说:“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今年6月15日,是“中国第一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天干地支,60年为一甲子,60年间沧桑巨变,多少惊涛骇浪卷过,多少风云雷电洗礼,《人民日报》作为一家有着世界影响的大型日报巍巍然一身而临之。在战火中诞生,建设中成长,俊彦英才脱颖而出,一身先后三任《人民日报》秘书长的郭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26岁时,郭渭参加创办晋冀鲁豫机关报《人民日报》,并任秘书(长),两年后担任新创办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副秘书长。又过了一年,郭渭担任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副秘书长,不久后任秘书长,直至“文革”爆发。如此“三朝元老”秘书长的经历,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绝无仅有。今天,年已88岁的郭渭平静地生活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人民日报宿舍区里,60年来的往事常在他的记忆中翻滚。他自豪地告诉人们:“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三八式”抗日干部
郭渭,1920年出生在山西榆次县城一个贫民家庭。在他只有一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3个男孩,依靠城外几亩地和家中一些遗产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难,坚强的母亲还是把三兄弟抚养大了。日本侵华战争彻底破碎了这个家庭,两个大孩子都在抗战中被日本侵略军杀害,郭渭这个最小的孩子成为幸存者。
榆次在当时的山西属比较开化的地方,电影院、戏院都有。郭渭在县城上小学。当地的重商风气影响了郭渭,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榆次商科职业中学。
郭渭考上中学不久,1937年3、4月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山西牺盟会派出特派员到榆次建立组织,郭渭和一些进步同学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名义上由阎锡山当会长,实际上却是在共产党人薄一波领导下的进步抗日组织。4月,牺盟会要从会员中抽调一批人到“国民军军官教导团”接受训练,为组建山西“新军”培养军官,郭渭被选上了。
几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为抵抗日军入晋,在山西牺盟会总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山西抗日青年决死队,薄一波任政委。郭渭加入了决死一纵队。
1937年秋忻口战役后,决死队主力撤到晋东南建立抗日根据地。郭渭被抽调出来充实地方工作,回到榆次。1938年,郭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春夏之间,榆次成立了抗日政权,郭渭担任抗日区长,不久后改任区党委书记,随后调任榆次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郭渭受命率领2000多民工参加“百团大战”,配合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破坏铁路。10月,“百团大战”结束,郭渭奉命撤回榆次。
在家乡榆次,郭渭结识了八路军中的年轻女干部李剑虹。她比郭渭小一岁,是山西清徐县一个农民的女儿。抗战全面爆发后,16岁的李剑虹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于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至1942年6月,她在八路军侯梅支队司令部做宣传工作,主要活动在榆次地区。
爱上了新闻工作
回到榆次,郭渭的工作又要调动了。晋中地委书记赖若愚告诉郭渭,打算要他在晋中参与创办一个报纸——《晋中导报》。
郭渭爽直地说:“这个工作我干不了,我过去没有干过报纸。抗战以来我不是打仗就是动员群众。”
赖若愚说:“你没有干过报纸就先到《胜利报》学习去嘛。”
一听让他学习,郭渭很愿意,就来到《胜利报》,向总编辑安岗报到,开始了新闻生涯。
工作一段时间后,郭渭爱上了新闻工作,对《胜利报》也有了感情,他对安岗说,“我不想回晋中办《晋中导报》了,我想留在《胜利报》,你另派一个人去《晋中导报》吧。”
安岗一听,马上表示欢迎,果然另派一人参加《晋中导报》的创办,把郭渭留在了身边。郭渭在《胜利报》一开始当编辑,不久领导上发现他很有行政领导能力,办事井井有条,就安排他当了《胜利报》秘书,负责行政事务。
1941年底,《胜利报》并入《新华日报·华北版》,郭渭来到太行山根据地,和根据地的造纸专家吴藻舟一起工作。
那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1942年3月,郭渭到和顺、榆次一带出差,5月中旬回太行根据地。郭渭先回到设在麻田的报社发行部,在那里见到《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经理部主任黄君珏,她也是刚到麻田来的。黄君珏要郭渭和她一起回报社。郭渭有些事还没有办完,对她说还要再等一两天。黄君珏事急,就骑上马带着通讯员走了。谁知道她这一走,就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编辑队伍被大扫荡的日军包围,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郭渭所住小村庄被扫荡的日军漏过。日军一阵风似地赶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八路军前方总部,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已经被包围。
郭渭得到消息,说扫荡太行根据地的大批日军已经越过报社发行部驻地,去实施对八路军总部机关的合围。还说《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队伍转移到十字岭,已被敌人包围了!当时无暇细想,郭渭随着八路军队伍从日军的包围间隙中突围而出,越过山西黎城向西进入武安。随后不久就传来了噩耗,《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队伍遭受重大牺牲,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46人壮烈牺牲。这是中共党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员伤亡。
待到这次残酷的战斗过去,郭渭来到河北涉县桃村。这年初秋,郭渭和李剑虹结婚了。婚礼举行得朴素而隆重,宾客不少。不管战争环境多么严酷,青年人仍然追求美好的生活。
从外勤记者转任秘书长
由于人员牺牲过重,本来要回编辑部的郭渭,又管了一段行政后勤,还一度负责警卫事务。待工作稳定下来,他回到编辑部资料室。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郭渭当起了外勤记者,参加了对平汉战役的报道,曾和安岗一起跟随刘伯承司令员一起去看望了起义后的高树勋将军。
1946年春天,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创办中央局机关报,要从《新华日报·太行版》抽调得力人员。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一眼就选上了郭渭,要他负责新创刊报纸的行政事务。这时的郭渭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编辑、记者岗位,他推辞说,“我干不了这份行政工作,另外找个人吧”。
张磐石说,“现在没有别人,你就先干着,等我找到人以后再把你换下来”。谁知道这回张磐石的话没有兑现,郭渭从此干上了行政工作,当秘书长一直干到20世纪80年代初离休之时。
战争年代,人们早已习惯了接受任务马上动手。郭渭接手行政事务,即赶往邯郸找房子、安机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如期出版。
《人民日报》创办不久,又从邯郸撤到武安县南文章村,再从那里转移到河西村。搬家转移千头万绪,必须先行一步安排。对郭渭的工作,张磐石很满意,这也使郭渭从此和报纸编辑工作彻底分手了。
在河西村,郭渭安排后勤人员种地养猪、养羊、磨豆腐。几个月后,编辑部人员就能时而喝到一些豆浆,隔一段时间吃到一次肉,过年过节时还能吃到羊肉饺子。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了。
郭渭和河西村的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河西村人没有不知道郭渭的,都叫他“郭秘书”。
局面平稳了,在战争中成长的年轻干部们相继迎娶新娘,大部分婚礼都是郭渭操办的,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和赵培蓝的婚姻。
参与创办华北《人民日报》
1948年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新的《人民日报》,郭渭于5月跟随社长张磐石前往平山,与邓拓会商两大报合并事宜。随后,郭渭独自返回武安,一手操办全社人员的大转移。这次转移,报社的家当比过去多得多了,郭渭周密安排,全体人员顺利到达平山里庄,按期于6月15日实现了新的《人民日报》的创刊。晋察冀来的马健民任秘书长,郭渭任副秘书长。
《人民日报》创刊之初,敌机的侦察、轰炸十分频繁,郭渭出色地组织全社工作人员及时疏散,在夜间实行灯光遮蔽,敌机空袭时,全社工作人员无一牺牲。
1948年10月下旬,傅作义集团集中几个师的兵力突袭石家庄,郭渭带领后勤人员向山西阳泉转移,由于措施得当,转移中虽有人员伤病,但没有牺牲。唯一的例外发生在乘火车途中,敌机突袭,火车避入隧道,张磐石社长两岁的小儿子正在病中,因吸入浓烟过多而夭折。郭渭为这个孩子的逝去深感不安。
傅作义南袭兵团很快退去,《人民日报》回到平山。规模浩大的平津战役随即展开,马健民作为《人民日报》先遣队领导赶往北平前线,郭渭即负责全面的行政事务。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的人员调动频繁,工作千头万绪,“大管家”郭渭发挥了长于调度和组织的才干,保障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和报纸的日常出版。
1949年3月14日,又是郭渭,指挥着将全部家当搬上卡车,长途开入北平,从此就把《人民日报》社址稳稳地定在千年古都了。
为《人民日报》建新址
《人民日报》进驻北平王府井大街,于1949年8月1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郭渭任报社副秘书长,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文革”爆发。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曲折中发展,版面扩展,人员增加,原先接管的国民党《华北日报》社址很快就不再使用了。在邓拓等领导决策下,1952年在王府井动工兴建了一幢办公楼,195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但办公楼很快又不够用了,于1956年6月兴建新办公楼和印厂厂房,1958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郭渭主持或参与了这些建筑物的开工和建设,还主持建设了新职工宿舍。
“文革”中,郭渭受到严酷迫害,但是他顽强地挺住了。“文革”结束后,郭渭于1977年任《人民日报》秘书长,再一次主持了新社址的整修、改建和搬迁。198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从王府井大街迁入如今的金台西路2号大院。
完成这些工作后,郭渭离休了。他是曾参加《人民日报》创建而今健在的当年社领导之一,而早先坐落在平山县里庄农居中的《人民日报》,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型日报之一了。(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刘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