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中的“阿甘”
[ 2008-04-09 14:24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纳德还会来吗?”在当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这个问题堪称仅次于“希拉里和奥巴马谁能成为民主党参选人”的第二号猜想,尤其是在麦凯恩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已成定局的情况下。

2月24日,纳德在他74岁生日的前3天给出了答案——他将第四次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参加大选。就竞选次数来说,没有人比他更渴望成为美国总统了。

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拉尔夫·纳德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个素以倡导消费者权益而闻名的美国老头,1996年第一次竞选总统。12年来,没有任何深厚政党背景的纳德“烧”钱无数,屡战屡败,但却乐此不疲。面对这个犟老头,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令他如此“勇敢”?

第四次冲刺——炮轰民主、共和两党

纳德是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会见媒体”节目中正式宣布参选的。消息一出,民主党和共和党的3位参选人,立刻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民主党人几乎怒不可遏——“这简直是个专门在大选时搅局的人”。支持奥巴马的部分民主党成员,组成了一个名为“拉尔夫,别参选”的小团体,呼吁选民抵制纳德参选。该团体负责人皮尔斯说,纳德的参选无异于“帮助共和党人赢得选举”。弗吉尼亚州州长、民主党人凯恩在“福克斯星期日新闻”电视节目上,更是不无嘲弄地说:“当一个人第三次或第四次参加竞选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再‘给予他太多注意’了。”

相形之下,两位打得不可开交的民主党参选人,则出言谨慎多了。奥巴马说,在他本人心目中,纳德是一位“英雄人物”,他会尊重纳德在多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拉里说,纳德的举动是“心血来潮”,她希望这位独立竞选人不会影响民主党的表现。

但在共和党方面,情况恰恰相反。老成持重的麦凯恩,在3月4日的预选中轻松拿下了得克萨斯、俄亥俄、佛蒙特和罗得岛4个州,成功获得共和党的提名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支持。巨大的优势使他有足够的资本对纳德参选一事保持沉默。与此同时,宣布退出竞选的共和党另一参选人赫卡比,则放出话来——由于纳德过去的表现证明他很可能会再次造成民主党选票的流失,因此他代表共和党人对纳德的参选表示“欢迎”。

纳德仅仅发一个参选信号,就让两党“厮杀”、“互咬”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堪称是对美国选举政治的最大讽刺。而这正中纳德下怀。他对批评满不在乎,下决心把对美国两党政体的挑战之路走到底。

有趣的是,这个“体制外”的“自由人”,也拿出了和两党参选人一样的竞选架势——“由于旷日持久的伊拉克战争和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许多美国百姓对民主、共和两党已经失去了信心,民众普遍感觉被隔离、被排斥、被边缘化和未受到尊重。布什政府在伊拉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问题上犯下错误,而民主党人也是‘同谋’,因为他们没有对布什的开战和减税政策进行阻止。”就连两党参选人常见的“揭底术”,纳德也运用自如。他批评麦凯恩、奥巴马和希拉里不仅不支持全民医疗保险,反而与大企业关系过于密切。面对一个“被企业占领”和“与人民的利益作对”的政府,他一定要再次站出来参加总统竞选,“让权力从少数人手中回归大众”。

不凡的棋子——曾把布什送进白宫

作为一名独立候选人,纳德为什么会引起两党如此不同的反应?

这事还得从2000年美国大选说起。当时,纳德吸取了第一次参选时仅在21个州获得了参选资格、得票数不及全国投票总数1%的教训,很早就调整了竞选策略,他以绿党的总统候选人身份参选。

这一招立竿见影,他在大选中赢得了2.7%的选票。

2.7%本来无足轻重,放在任何一次选举中都不会有人注意它。但偏偏2000年总统大选,是美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次: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和共和党候选人布什相持不下,一直缠斗到了计票的最后一刻。

此时,民主党人仍然占有一定优势,戈尔只需在最后两个决定性的大州——佛罗里达州和新罕布什尔州赢得任何一个,就能登上总统宝座。然而谁也没想到,正是纳德,在佛罗里达州抢走了9.7万张选票。这些选票的流失直接影响到了戈尔,他最终以537票之差痛失佛罗里达州的好局。与此同时,布什在最后一个州新罕布什尔州的决战中,领先了戈尔7211张选票。

面对几乎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差距,民主党人怒火中烧,矛头直指纳德。要不是纳德的竞选纲领和民主党更加接近,从而分流了本该属于民主党的选票,那么戈尔就不会饮恨政坛。他们拒绝考虑一个问题:纳德抢走的近10万张选票,一定都是戈尔的吗?

从此,纳德跟民主党之间结下芥蒂。

到了2004年,不甘寂寞的纳德又来了。同样是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会见媒体”节目中,他第三次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并且不再依靠绿党或者其他任何小政党,而是恢复他的独立候选人身份。

真是“旧恨未消,又添新仇”,纳德狠狠触动了民主党敏感的神经。为了防止老戏重演,民主党不惜放下身段,苦苦游说纳德,请他不要参选了。但纳德不为民主党的“橄榄枝”所动,他就像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男主角“阿甘”一样,对自己的理想相当执着。

纳德的态度最终激怒了民主党。软的不行,民主党人便采取激烈手段。他们向美国20个州的法庭提出了法律诉讼,请求法院不承认纳德的参选人资格。不仅如此,民主党还控告纳德在费城、匹兹堡的群众支持请愿书中,伪造了大量的名字。同时,民主党煽动纳德的后院起火,让一些组织请愿书的人出来指控纳德的竞选团拒绝向他们支付现金。这些组织者说,纳德承诺,只要他们能让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签个字,就给他们1美元,但这些美元都“泡了汤”。

激烈措施非但没让纳德“消失”,反而把他一步步推向共和党的怀抱。纳德宣布,他接受了共和党资助人的捐款!当然,共和党人也没安好心,他们希望纳德能再度分流民主党候选人的选票。

更出乎民主党意料的是,孤身一人和庞大政党进行对抗的纳德,开始得到民心,他被美国舆论视为挑战强权的“孤胆英雄”。虽然“阿甘”式的声望不能转化成一张张选票,虽然在经过了一些州“过低选票数”的洗礼后,纳德自感希望渺茫,中途退选,虽然这次大选没有实质数据表明他从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手中抢走了多少张选票,但是纳德无疑触了民主党人的霉头,他们果然还是没战胜“西部牛仔”布什。

在美国的选举历史上,大约每5次总统选举中就会有1次出现独立候选人,但在众多的独立候选人中,纳德是少之又少的能对竞选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人之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在研究了纳德的案例后指出:“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拉尔夫·纳德左右了选举结果。由于他的参选,戈尔败给了布什。所以说,即使是不太重要的第三党候选人、独立候选人,也能决定总统选举的结果。”

“惹祸精”传奇——汽车召回制度之父

纳德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连续4次挑战美国延续了近200年、高度成熟的两党选举传统?

纳德1934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温斯特德市,父母是当地一家餐馆的老板。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纳德把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图书馆里。他求知欲极强,甚至学习过中文。此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1958年,当24岁的纳德从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从事律师工作。

年少时,纳德就是个勇敢的“惹祸精”。工作第二年,他就在美国《民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你不可能买到安全的汽车》的论文。在文中,他谴责了汽车商“在设计汽车时一味追求时尚、成本、性能和计算好的报废期,而不是为了安全”。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的书,进一步阐述其理念,并点名谴责了通用汽车公司。

这个冒失的年轻人招来了通用公司的严厉反击。通用公司布下“美人计”,并雇私家侦探跟踪纳德,欲拍摄“风流现场”来败坏他的名声。但纳德十分机警,没有中招。相反,通用公司的这一手段很快被无孔不入的媒体得知,成为各家媒体的头条新闻。结果,通用公司偷鸡不成蚀把米,输得一败涂地。纳德由此声名大噪,汽车安全问题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书成了当年最畅销的书。

在纳德的推动下,一系列有关汽车和交通安全的法规相继诞生,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国会在1966年9月通过的《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规定了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召回问题汽车。今天,全世界消费者所共知的汽车召回制度,正是纳德一手推动的。其后,全美高速公路和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告成立。

纳德以单枪匹马、坚持不懈的形象出现在美国人的视野里,他也因此被美国人誉为现代“消费者运动之父”,还享有“美国第一公民”之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把他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美国人之一。

作为黎巴嫩移民的儿子,纳德身上还有着阿拉伯血统。这一背景似乎也造就了纳德精明的商业头脑,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作家和律师,每年能从股票投资和各种演讲中挣到大笔美元。

但是,这个成功的商人却生活得很节俭。他没有汽车,也没有彩色电视机,甚至连老婆都没有娶过。现年74岁的纳德,一直孤孤单单地住在华盛顿一间小公寓里。虽然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这个老人依然兴致勃勃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在电影里,阿甘花了数年时间,从美国的东海岸跑步到了西海岸。这种为了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一代美国人。现在,人们从第四次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纳德身上看到了阿甘的影子——一个人,挑战一个传统,昭示一种精神。(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