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汤一介,著名学者,哲学家,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在“全球通名家讲谈”,台下坐的皆是商务精英,汤一介一身笔挺西装,像参加学术会议一般,将事先准备好的提纲分发给台下观众。
当主持人报出了汤一介“国学大师”的名号时,这位耄耋老人显得平和淡定。也正是凭着这种平常心,他在愈来愈热的“国学复兴”之声中,保留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回看欧洲,追溯中国
近年来,中国出现儒学热潮,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可归结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民越来越重视并认同民族文化。“我们常说,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儒学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在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这个冲击,使国人得到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汤一介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在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一边努力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一边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争论、选择和迷失。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在少年时代里,体验了战乱流离。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
考大学时,汤一介选择了北大哲学系。此后的60多年里,他行走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看到了西方文化推动儒学从传统走向现在的轨迹。“近年来,中外学术界提出‘新轴心时代’这个概念。‘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希腊、印度、中国、以色列以及波斯等地区,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的终极问题,都提出独到的见解。虽然,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互相影响,但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却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新轴心时代’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不断加以温习和发掘,以影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把目光投向其文化源头——古希腊,从而使欧洲文明燃起新的光辉,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宋明时期产生的“新儒学”,充分吸收和消化了印度佛教文化,并对先前的孔孟之学予以丰富和发展,从而把中国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后来,这股思潮还影响到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当今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作为‘轴心文明’的重要一支——儒家文化,在经历西方文化100多年的冲击后,正得以复兴,并以和谐的理念贡献于人类社会。”和许多学者一样,汤一介也强调,今天应进一步发掘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礼记·礼运》提出‘大同’的理念,实际上是儒家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实际上是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礼仪制度,它的作用也是追求和谐。孔子讲‘和而不同’,就是说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而不能因为‘不同’发生冲突。特别是《易经》中‘泰和’的观念,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和谐: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自己身心内外的和谐。这些思想和智慧,都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
不能搞“中国文化中心论”
汤一介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学养,使他得以跳脱出束缚,倡导传统哲学“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这一理念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的结合。在多年来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中,他总结出两点:弘扬国学,一要站牢根基,二要吸收先进的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根植在自身文化的传统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予以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自身传统的认同,或将被消灭,或会被同化。有西方学者统计,人类历史上原有10多种文化传统,现在只剩下7种。这说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吸收、消化其他民族文化,并在互相对话和碰撞中,实现自我的更新和彼此的融和。
“罗素曾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汤一介随手拾起西方哲学大师的言论佐证,“罗素的这句话,是他在1922年访问中国以后讲的。他还说,一种‘落后’文化在和一种先进文化交流之后,往往会发生‘后来居上’的情况。”
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过“文化自觉”的观念:每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发展,都要有自觉的了解。各个民族、各种文化要了解自己的美好,也要知道并学习别人的美好。美的东西一定要共享,这样就天下大同了。汤一介觉察到,现在国学兴起,但一些提法民族情绪过于浓厚,令中国文化有孤芳自赏之嫌。“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中国是中心’,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要记住,不能只要国学、只讲国学;如果这样,就孤立自己了。我们要共同享受美好的文化,共同创造和谐的世界。放眼全球,‘欧洲文化中心论’已经破产了,我们也不能搞‘中国文化中心论’。”
《儒藏》,第二部《四库全书》
编撰《儒藏》是这位八旬老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儒藏》收录编辑历代儒家典籍,工程浩大。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编撰此书,但终未实现。2003年,国家教育部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由汤一介牵头,组织20多个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编撰《儒藏》。《儒藏》编撰工程的第一部分包括500本、9700多卷、1.5亿字的儒家典籍精华,预计全部工程需要16年的时间。台下观众发问:“有人评价汤先生正在主持编写的《儒藏》,相当于是一部《四库全书》。请问,在原来《四库全书》基础上,《儒藏》将会增加什么内容呢?”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过。我接手这项任务时,已经76岁了,按道理不应该接这么大的工作,但没办法,我们现在缺人啊!中华书局在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史》,那批老先生多已故去,再过个十年八年,几乎就没有了。”汤一介叹了口气,“《儒藏》是一部系统梳理儒家思想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儒家典籍。最近十几二十年来,我们又编了《续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存目丛书,还有禁毁丛书。这里也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道家的、佛家的经典,以及一些笔记小说等等,比较杂。我们编的不同于过去的影印版,是要用标点排印本,有了标点人们就容易读。而且我们要加校刊记,就是把不能的版本做比较,哪一个版本是最好的。我们希望以此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必须编好。”
汤一介在做佛教研究时发现,全世界那么多部佛教典籍,但几乎所有佛教研究,都只用日本的《大政大藏》,因为这个版本最科学、最权威。汤一介的梦想就是把《儒藏》编成世界最权威的版本,“全世界只能用我们这个,不能用别的版本,这才有意义”。(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记者 路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