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演苏:买保险也有风险
[ 2008-03-20 09:49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春节过后,烦心的事不少。

股市不见“开门红”,“你说,我该不该把股票卖了,改买保险呢?”

雪灾损失也很重,“请问,我老家亲戚想给自己的养鸡场投一份财产险,这有用吗?靠谱吗?”……

财富如何增值,风险怎样防范,老百姓的疑问越来越多。可谁来答疑解惑?

有一个人称得上是最佳人选之一。他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20多年来一直研究中国保险业,总是发表犀利的言论,一些媒体称其为“保险业意见领袖”。

也有网民把他看成是“消费者维权代表”。在一次调查中,他发现很多航空意外险保单,根本查不到底单,于是曝出了“手写保单不保险的黑幕”。此事引起保监会高度重视,随即下令严查“手写保单”。

他的名字叫——郝演苏。

信任危机从何而来

谈及保险,著名学者胡适上世纪初曾说:“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小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做是现代人。”

然而,历经一个世纪风雨,保险业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防火、防盗、防保险”。民间流传的一句俏皮话,将保险业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环球人物》:老百姓对保险业存在反感,原因是什么?

郝演苏: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保险业自己身上。一直以来,国内保险营销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目前已达到70%。一个行业如果从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社会往往会对其产生信任危机。

在我国,绝大多数在保险营销一线工作的人员,都未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保险公司本身也因为急功近利,只重视保费收入,而忽视对营销员的培训。在内部管理上,没有从制度上对营销员的工资、福利等予以保障,只是简单地把营销员佣金与保费收入挂钩。在营销过程中,一部分营销员本身不了解保险产品,为了获得高额佣金,故意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推销给那些不是目标客户的人群,“不该卖保险的人,把保险推销给了不该买保险的人”。尽管近些年保险业红火,但名声却被破坏了。还有一点,保险多是流动式、摊贩式销售;这种方式也容易让人反感,产生信任危机。

《环球人物》:美国也是流动式销售、摊贩式销售,为什么就没有产生信任危机?

郝演苏:我国现行的保险营销制度,是上世纪90年代通过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的。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不同,中国人讲究“归属感”。在我国,营销员与保险公司一般不签劳动合同,只签业务代理协议,双方之间没有“归属关系”。营销员不在店铺里卖保险,而是上街登门卖保险,让人感觉像个流动摊贩,担心“没庙的和尚,跑了怎么办”。这启示我们,从外面引进一个制度,必须考虑到制度存在的客观环境,否则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环球人物》:如何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呢?

郝演苏:改革保险公司的现行营销制度,把营销员吸纳为正式员工,为其建立完善的劳资福利、职业晋升等制度。当然,也要设置一个科学、严格的准入门槛,确保从业人员素质过关,维护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买保险不是为了发财

在中国当今老百姓观念中,理财的主要方式无外乎三种:炒股票(基金或债券)、存银行、买保险。那么,保险真的是一种好的理财工具吗?

《环球人物》:有人说,买保险也能发财,真是这样吗?

郝演苏:我认为不是。保险首先是一种保障手段;其次,它兼具理财功能。买股票、基金、国债,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买保险,是为了防范化解风险,是一种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理财行为,不单纯是为了发财,更多的是为了使财富得到保全。有的保险公司和营销员,为了追求保费收入,故意夸大保险产品的理财功能哗众取宠。其实,理财只是保险公司的一种衍生服务而已;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这才是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

《环球人物》:去年“投连险”红极一时,这是为什么?

郝演苏:“投连险”作为一种新型保险产品,将保险和理财组合捆绑在一起。投保人缴纳的保费,一部分用于应对风险,另一部分由保险公司组织专业人士负责运作,投保人分享投资收益,但也承担风险。“投连险”针对的是城市中的高收入者,类似于专卖店的服装,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大路货”,尽管看起来很火,但市场主要局限在少数几个大城市。

《环球人物》:买保险究竟有没有风险呢?

郝演苏:任何理财工具都有风险,保险也不例外,它的风险主要是,在投保人遭遇风险后,保险公司没有能力予以偿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比如,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督促保险公司持续稳定运营,立法禁止人寿保险公司破产等。

提前应对“养老风险”

我国目前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难免引发 “养老风险”——再过二三十年,社会和个人怎样承担巨额的养老费用?

《环球人物》:最近,有专家学者认为,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遗憾。对此,您怎么看?

郝演苏:如果这个看法带有批评性,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完善的社保制度,必须建立在雄厚的国力基础之上。有些专家学者,喜欢拿我们与欧洲、北美做比较,可忽略了一点——这些地方在原始积累时期,社会保障其实也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力增长,社保制度逐渐完善,社保水平不断提高。比如,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上调养老金发放水平;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将提高一倍。

《环球人物》:现在,国家法律规定,单位必须给员工买社会养老保险。既然这样,还需要再买商业养老保险吗?

郝演苏:社保只是一个基本保障,商业保险可以让人获得更高更好的保障。现在一个月薪上万的城市白领,退休后从社保部门领到的养老金,只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标准,生活质量肯定不如退休前。如果不希望将来这样,现在就应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假设有一个女性,25岁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55岁退休,活到85岁;那么,她30年的工作收入,既要满足25岁至55岁期间的生活需要,还要支付退休后30年的养老费用。因此,每个人在有收入时,应尽早储备“养老钱”,并且逐年递增。

《环球人物》:个人储备“养老钱”,可以通过银行定期储蓄,也可以购买商业保险,两者有什么区别?

郝演苏:定期储蓄并不受强制性约束,人们未必能长年坚持不懈。而商业保险则不同,如果不按期交纳保险金,投保人将面临经济损失,这就形成了强制性约束力。以大病险为例,如果一个人买了30年的保险,每年存1万元,保额为40万元。如果连续存30年,并且没有出险,30年后,他将一次性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40万元。如果出险,即使只存了第一年的1万元,他也可以获得40万的保险金。这是保险与储蓄之间最大的区别。通过商业保险实现科学理财,其实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很重要。(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记者 李 婧)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