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梅德韦杰夫长期主管俄罗斯经济,自然少不了在经济问题上与中国打交道。近年来,中俄两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梅德韦杰夫做了不少工作——其间不乏友好,但更多的是理智。
免谈政治
3年前,刚刚出任主管经济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在谈及俄中能源合作问题时曾表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俄罗斯能源企业来说,中国是个大市场……双方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也非常巨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正在研究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具体方案。”
早在2006年,俄罗斯和中国就签署了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备忘录。按照原计划,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从2008年开始建设“阿尔泰”天然气管道,到2011年,这条管道将正式投入运营。
然而,由于两国间一直没有谈妥天然气价格,主管“阿尔泰”管道工程的官员便擅作主张,拖延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得知这一情况后,身为第一副总理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企业公司董事会主席的梅德韦杰夫,在给公司管理层开会时愤怒地“拍桌子”:“政治是政治,工作是工作,双方的政治谈判进程不能成为工程进程缓慢的理由。我要求你们专心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要拿政治说事。”在梅德韦杰夫的督促下,“阿尔泰”管道才得以如期开工。
不过,在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上,梅德韦杰夫显然不会被自己的“中国情结”所左右。今年2月15日,他明确表示,有关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谈判,“应遵循市场原则”。他还表示:“我们希望俄中的合作,不要仅仅局限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合作,我们还希望推进俄罗斯和中国在其他各领域的合作,比如机械制造、高新技术、IT产业……”
铲除“毒瘤”
近年来,中俄两国间的经贸活动发展迅速。2007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8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3%。然而,若干年来,“灰色清关”一直像“毒瘤”一样,纠缠着在俄罗斯的华商,给华商造成的损失达到每年几亿甚至十几亿卢布。
“灰色清关”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包括华商在内的外国商人发现,在俄罗斯通过“包机包税”的形式,可以多装货少报关税进而获得更大利润。于是,俄罗斯出现了一大批“灰色清关公司”。然而,这种不合法的贸易形式,给华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有风吹草动,俄强力部门就出动军警,将华商的货物悉数没收。
2005年11月,梅德韦杰夫走马上任。不久,一些华商自发地组织起来,写信向他反映情况:“我们非常希望有正规清关,却不知正规清关什么时候会出现。很多政府部门都和‘灰色清关’有关,甚至有些就靠它养活……”华商的这些信,给了梅德韦杰夫很大的触动。在他的指令下,俄新《海关法》出炉了。
2007年10月,奥列格·萨福诺夫被任命为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萨福诺夫临行前,普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亲自叮嘱他,一定要清除远东地区的经济犯罪现象,特别要从贸易的源头——“灰色清关”抓起。在梅德韦杰夫的支持下,萨福诺夫排除地方强力部门和海关的重重阻力,将涉嫌“灰色清关”的重灾地带——东方港的海关要员尽数拉下马,从而使该地区的中俄贸易得以顺畅进行,也对其他地区的“灰色清关”涉案人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力挺“明珠”
梅德韦杰夫对在俄华商和华人投资者,也有很多实质性支持。2005年,一家上海投资公司计划投资约13.46亿美元,在圣彼得堡西南部临近芬兰湾的地区,兴建一个规模庞大的“中国城”——“波罗的海明珠”项目。
可没想到,俄方与中国公司签订意向书后,该项目竟遭到了少数圣彼得堡居民的强烈反对。这些人甚至不时举行抗议活动,扬言要“把中国人赶出圣彼得堡”。眼看建设项目受阻甚至面临“泡汤”的危险,梅德韦杰夫亲自打电话给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对地方政府的决定表示支持。同时,他还亲自联系当地的许多民间团体的负责人,详细解释这一项目的优势,化解他们的担忧。
为显示联邦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梅德韦杰夫还说服普京总统亲往“表示支持”。2006年6月13日,普京与芬兰总统、格鲁吉亚总统,一起参观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规划模型,并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梅德韦杰夫的这一招,使“波罗的海珍珠”项目被提升到了“国家重视”的程度,迅速“扑灭”了反对之声。
在梅德韦杰夫的推动下,“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已被纳入中俄总理会晤机制,正式进入两国政府战略合作层面。2007年6月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出席了“波罗的海明珠”商务中心的落成典礼。
他生气了
全面开发俄罗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远东地区,一直是俄政府的梦想。对于如何与中国携手开发远东地区,梅德韦杰夫有着自己的设想。
2月7日,在离下届俄罗斯总统大选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在关于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会议上,俄联邦地区发展部部长德米特里·科扎克忧虑地说:“远东地区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定位于原材料出口,是特别令人担忧的。”当时,梅德韦杰夫就坐在科扎克的身边。
稍后,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他重申了普京总统此前提出的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将俄经济重心由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向科技创新转移。“中国在(中俄)边境地区已经建了多少家木材加工厂?”梅德韦杰夫问旁边的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对方回答说:“新建了7家,创造了几十万个工作机会。”听到这话,梅德韦杰夫生气了——“我们一家都没有?!我们有钱,有计划,却没有人去做。这难道不是意味着俄罗斯永远只能出口原料,而把钱白白地让给别人去赚吗?!”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将考虑更广泛地运用国际法律程序和标准……远东滨海边疆区的开发,取决于我们的原则和邻国的良好愿望。”2月11日,梅德韦杰夫再次为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定调。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说,在对华经济外交方面,梅德韦杰夫表现出“普京影子”的一面——在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重视国际规则。这对中国商人来说,也许是个好消息——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吃尽了少数俄地方官员“不按规矩出牌”的苦头。(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特约记者 崔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