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深入乡村 温暖人心
[ 2008-03-04 03:54 ]

英文《中国日报》3月4日报道:两会到来,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再度受到舆论关注。现居北京的加拿大教师埃里克•萨默先生在英文《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他认为足以代表亿万农民的普通家庭的变迁。全文如下:

她是来自内蒙古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女性。童年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有时候一家人甚至买不起米,只能靠自家种的玉米糊口。

她家的房子用砖和泥砌成,家中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没有暖气,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也没有卫生间,电力供应还经常中断。

为了维持生计,她的母亲从早到晚在离家不远的农场里干活,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每月的收入也很微薄。和他们一起住的奶奶也要竭尽全力帮忙照顾小孙女。

尽管生活艰难,全家人还要想方设法凑钱寄给在学校读书的她和妹妹。

如今,女孩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家还在内蒙古,但是已经搬进了现代化的公寓楼,家中配有大屏幕电视,DVD播放机,电话和稳定的电力供应。

全家人既可以自己做可口的饭菜,也可以时常下馆子。父亲已经退休,每月的教师退休金比七、八十年代挣的微薄的工资要高得多。那个吃玉米长大的小女孩,也在家人的资助下获得了大学学位,幸福地生活在北京。

这个故事跟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当年那个她如今成了我的妻子。但同时,这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故事。中国在过去30年中独特的发展道路让他们从此摆脱了贫困。

有人明确指出,中国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个问题的确迫在眉睫,中国政府的许多计划和措施都致力于解决这个矛盾。比如“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计划将加强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义务教育制度,还会增加10亿农民的收入。

毋庸置疑,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相对农村人口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福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记住,从绝对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这是30年前所不可比拟的。

像我妻子家这样的故事不应当被人们遗忘。

(编译 李想)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