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 修身才是真正的成功
[ 2008-03-02 14:41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其代表作《曾国藩》成为大陆最畅销长篇小说之一。更凭借主持出版的《曾国藩全集》、20余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以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点燃“曾国藩热”。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死对头”,却都在案头上摆着同一套书:《曾文公文集》。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曾国藩。将他的成功之道拿到“全球通名家讲谈”上与众人分享,被称为“曾国藩异代知己”的唐浩明自然是不二人选。

“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却成就了巨大的事业;他是一个书生,却建立了赫赫的军功;他是一个理学家,又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他是传统的唯物者,又开创了新兴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人生的成功者。”

每日检讨,自我革命

“曾国藩,原名子城,清嘉庆十六年(1816年)生于湖南一个小山村,家里世代是农民。”曾国藩5岁接受启蒙教育;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国藩”,誓要为国家做出贡献;30岁时入职翰林院,级别是“副处级”……

在唐浩明看来,曾国藩一面靠着圣贤书扶摇直上,一面却十分清楚:书本只是求得功名的敲门砖,真正的圣贤人格,要靠“修身”才能得到。曾国藩的修身秘诀只有五个字:诚、敬、静、谨、恒。

“昨晚,我梦见一个朋友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产,我心动了。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很可耻,好利之心居然在梦里都表现出来。中午吃饭时,席上,有人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我这个人都是卑鄙、下流。”

唐浩明引述的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日记。“曾国藩早期的日记,就是他每天自我检查、约束、反省的记载。他以这种‘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方式,和自己身上的毛病进行斗争。”而他自我斗争的底线,就是那个修身五字决。

“‘诚’,是不自欺,也不欺人;‘敬’是为人谦恭、做事认真;‘静’,说的是安宁、专一的心态;‘谨’意在提醒自己说话要谨慎,不假大空;‘恒’,则是持之以恒,富有规律性的意思。”曾国藩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慎独。“‘慎’即‘谨慎’,‘独’即‘单独’,这是中国儒家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也要按圣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唐浩明认为,正是这种严格的修身,为曾国藩日后担当大任,做好了充分的严格的准备。曾国藩因此在同僚间拥有了极好的口碑,也因此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关注。于是,从28到37岁这10年间,他获得了7次升迁的机会,甚至曾经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从一个“中级官员”跃升为二品当朝权贵,“做过除财政部之外的工、兵、刑、吏、礼这五个部的‘副部长’,足见最高决策者对他的信任。”

“一生三变”

曾国藩去世后,他的一位好友欧阳兆熊用“一生三变”四个字,概括了曾国藩进入仕途后的30年生活。他从一个纯粹的文人变成一个率领湘军的严苛大臣,功成之时他又幡然醒悟,成为激流勇退的智者。而这三变背后,都有他的思想变化脉络:由词赋之学转向儒家的程朱理学;再由程朱理学改变为法家的申韩之学;守父丧时,他悟出以柔克刚的道理,转而吸收道家的黄老之学。

“第一个转变自不用说,曾国藩靠着程朱理学的指引,打造好了自己的人格基础。紧接着,在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曾国藩奉旨充任团练大臣,随之变化的,还有他所奉持的理学。”

促成曾国藩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当时湖南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湖南官场颓弱疲沓的风气。“在一封上呈朝廷的报告中,曾国藩明确表示,为了社会安定,一定要严刑峻法,即便自己因此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因为曾国藩的“严苛”管理,湖南官员几乎被他得罪殆尽;但同时也训练出当时最富有战斗力的湘军。而负面的影响,则是在江西军事进退维谷的时候,曾国藩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恰在此时,父亲病逝,曾国藩就以此为借口离开军营,回到家乡。

曾国藩到家后大病一场,一位名医为其诊断,结果是,“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曾国藩是个聪明的人,他决定,将道家的“顺其自然”和“以柔克刚”作为自己日后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同治三年,被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终于被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攻下。收到捷报的当天,朝廷便封曾国藩为一等侯,曾国荃为一等伯。可与此同时,曾氏兄弟也受到来自朝廷的指责。其一,打下南京城后,太平天国的两个首领李秀成和幼天王化装成湘军逃了出去,朝廷认为这一仗打得不够漂亮;其二,湘军冲入南京后,抢劫了金银财宝,朝廷认为这些财产属于国家,需要上缴。朝廷的行为,激怒了曾国荃和他手下的一批将领。他们甚至动了造反的念头,要曾国藩黄袍加身。可曾国藩呢?他不但拒绝了下属的好意,甚至根据道家的精神,决定功成身退。”

唐浩明分析说,曾国藩的“功成身退”循序渐进,非常明智。“首先,他在给朝廷的捷报中,将一切功劳归功于中央;其二,动员刚满41岁的曾国荃称病,解甲归田;其三,将攻打南京的吉字营裁减了90%人马,解决了朝廷的心头之患。在应对朝廷之外,曾国藩也想到了自己在民间的未来。当年,因为湘军缺乏军饷,他曾下令设立临时税务局,拦路收税,让百姓恨之入骨。如今,曾国藩下令撤掉税务局,收买人心。赢得了民心、士心,曾国藩也保证了自己的功成身退。”

尽人事,听天命

沉醉于精彩的历史故事之余,观众们提出的问题一点也不含糊。“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终于功成名就,曾国藩为何偏要在这个时候功成身退?”

这在唐浩明看来情有可原。“首先,曾国藩一直认为,没有朝廷的科举,自己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地位,决不能忘恩负义。第二,曾国藩人生的最高目标是澄清天下。到了晚年,他总说自己这一生一事无成。因为在他心中,澄清天下的目标确实尚未达到。第三,修身首先就是要讲求诚信,曾国藩说过那么多忠于朝廷的话,他是不会允许自己言行相悖的。曾国藩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连年的战争使皖南、江南这些富庶的地方也卖起了人肉,‘仗打到这个样子,我作为一个带兵的将领,内心十分愧疚。’曾国藩痛恨战争,甚至反对自己的儿子从军,他又怎会容许战争由自己再次挑起呢!”一番至情至理的分析,将曾国藩在那个时候的复杂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遇到过那么多磨难,是怎么坚持下去的?这种心态是否对我们有所借鉴?”另一位观众的问题将众人的思维从历史引向了现实。

“我曾专门写过文章分析了曾国藩的性格,他好强、不认输、不愿放弃,这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而让他坚持到最后的另一个动力,就是他认为自己必须对身后的这个团队负责,如果干不好,就对不起大家。在曾国藩生命结束前两天,他跟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死后墓碑上只刻12个字,‘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他‘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处事态度。”在唐浩明看来,这是一个贤人的境界,只是贤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修身努力做到的。(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