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得罪中国”内幕
[ 2008-01-22 16:27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好了,就这样吧。”默克尔有气无力地对正在为她收拾办公桌的秘书吩咐道。

秘书知趣地离开了总理办公室。这个冬天,她感到有点压抑。过去,她在为默克尔总理整理办公桌时,都会得到一脸笑容和几句感谢的话;但最近,总理似乎性情大变,时常很不耐烦地喝令她离开。

秘书知道,坏了默克尔好心情的,并不是柏林的严冬,而是来自德国上下的批评声——谴责默克尔“不该得罪中国”的声浪。她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所以猜不透总理为什么要去“得罪中国”,但她怀疑,这与总理外交事务发言人埃卡尔特·冯·克雷登有关,因为有几次,她看到克雷登从总理办公室里出来后,默克尔一脸茫然地坐在那里沉思……

施罗德的政敌

这位秘书没有猜错,默克尔“得罪中国”,的确与克雷登大有关系。

那么,克雷登是谁?

“施罗德,你等着瞧!”十多年前的一天,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家旅馆内,克雷登黑着脸自言自语。这一天,他作为基督教民主联盟(以下简称“基民盟”)的代表,在竞选下萨克森州议员时败给了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

那时的克雷登,除了外表更为青春,与现在几乎一模一样——有一头浓密的金发,戴一副金边眼镜,颇具学者风度。在许多人眼里,他本该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施罗德”。原因很简单:两人都是汉诺威人,都是哥廷根大学法律专业的高材生,都有聪明过人的大脑,毕业后都是先做律师再从政……甚至在克雷登上大学期间,校园里的林荫道上,常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那个小伙子身上有施罗德的影子。”

但是,克雷登“背叛”了人们对他的期待。20世纪90年代初,在做了几年律师后,他投身政界。不过,他并没有追随施罗德,而是加入了施罗德的对立阵营——基民盟,并很快成为该党的政治新星。但此后,年轻气盛的克雷登屡遭施罗德的“阻击”——几次参选下萨克森州议员,都败在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成员手下。渐渐的,施罗德在他眼里成了死对头。1998年,施罗德当选德国总理后,克雷登喊出了“定将施罗德拉下马”的誓言。

2005年的德国总理大选,遂了克雷登的心愿。基民盟领袖默克尔,以微弱优势战胜施罗德,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时任基民盟国会小组领袖的克雷登,立即向默克尔毛遂自荐。一场深谈之后,克雷登走进了默克尔的顾问团。据透露,默克尔对这个“年轻”、“灵活”、“忠诚”的党内同事深有好感;而克雷登批评“施罗德过分专注于俄罗斯和中国”的观点,更是得到了默克尔的赞同。

据透露,得到默克尔赏识的克雷登,虽然在顾问团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但已然成了默克尔最倚重的智囊之一。

权术高手看不惯中国

很多德国人都清楚,克雷登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否则,他也坐不到总理外交事务发言人的宝座上。

事实上,默克尔最初打算重用的是时任西门子集团董事长兼CEO的海因里希·冯·皮埃尔。他是个真正的“中国通”,还给自己取了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冯必乐。

但是,就在冯必乐准备走马上任之际,默克尔却告诉他,“那个位子有了更合适的人选”。遭到抛弃的冯必乐很快就明白,是克雷登挤走了他。而默克尔是在与克雷登深谈后做出决定的。

2005年11月,克雷登风风火火地上任了。没过几天,他就主动招集在德国的美国记者,献媚般地宣称,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损害的德美关系,“已在默克尔上任后得到极大改善”。此次新闻发布会召开的第二天,即有分析人士担忧地说,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可能出现“危险情况”。

形势果如分析人士所料。在克雷登等人的推动下,默克尔开始对施罗德时期形成的德中友好关系“下手”了。

让很多德国政要不解的是,克雷登等人竟会“鼓励”默克尔去碰触中国的根本原则。2007年9月,默克尔与达赖喇嘛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在达赖访德之前,德国国内就曾有人向默克尔发出警告。但克雷登轻描淡写地说,总理有权决定在什么地方会见什么人;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会见过达赖,但中国每次都只是在形式上抗议一下,并不会动真格的……

对德国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一事,克雷登也看不顺眼。在不久前的一次国会会议上,他声色俱厉地说,中国拥有庞大的军队,并且向非洲提供援助,还“通过可疑手段收购”先进技术。在此情况下,德国每年仍向中国提供5000万欧元的援助资金,“难道拥有全球最大外汇储备的中国,就不能在扶贫项目上不依赖德国纳税人的钱吗?!”

2007年10月,在默克尔出访印度前,克雷登和默克尔的另外两个“政治军师”,撰写了一份“亚洲政策决议”。决议宣称,德国应加强与印度、日本等“民主国家”的合作,以确保德国亚洲外交的平衡性。对此,德国《世界报》认为,默克尔政府准备在外交战场上“牺牲中国”。

“高人”藏在背后

事实证明,克雷登的政治判断力并不高明。在默克尔接见达赖后,中国接连取消了多场与德国的外交会谈:中德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的会谈被取消;两国司法部的对话被取消;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的访华计划被取消……不少德国媒体对此分析说,默克尔开始为自己的“政治幼稚病”付出代价。一些西方媒体甚至说,中国开始“惩罚”德国。

中德关系的明显倒退,被最近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称为“战后德国最大的外交失误之一”。而其“功臣”之一,就是“不了解中国事务,不会说中文,却屡屡发表对华政策‘高见’”的克雷登。有分析认为,克雷登之所以不断提出对华不友好的建议,原因大概有二:一、其家族企业的生意每况愈下,克雷登认定这是“来自中国竞争的结果”;二、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以来,力推价值观外交,而一心想往上爬的克雷登明白,自己必须在这方面替默克尔冲锋陷阵。

不过,多数德国分析家认为,仅仅一个克雷登难成气候。事实上,默克尔身边目前聚集了不少“对华强硬派”。除克雷登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牌政客、“价值观外交专家”霍伊斯根。此人堪称默克尔“智囊中的智囊”,他隐身幕后,而把在前面冲锋陷阵的重任,交给了克雷登等人。

那么,默克尔为何会青睐“对华强硬派”呢?专家认为,近年来,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停滞的阶段,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与此同时,中国等国的产品却大量流入德国。在此情况下,一些政客便抓住“中国问题”不放,试图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中德关系趋于冷淡,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认为,默克尔对中国推行价值观外交,甚至将中国列入“竞争对手名单”,是德中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默克尔若想改变现状,必须“亲自出面做些努力”。但是,不少分析人士也表示,只要克雷登等人继续受到重用,默克尔的对华外交立场就不可能有太大改变,中德关系依旧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