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美国上市,找我
[ 2008-01-22 16:25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近几个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纽交所)和纳斯达克都在竭力向全球市场扩张。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中国绝对是主要战场,甚至所有国际证券交易所都希望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中国上市公司,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

2007年9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旗下的纽交所在北京设立中国代表处,从而使其成为《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首家获准登陆中国内地的境外交易所。纳斯达克紧跟其后,12月3日成立代表处,其他国际交易所包括东京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也将陆续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杨戈作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大中华区及东亚地区主管,于2006年4月加入纽交所。现在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纽交所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在他的带领下,代表处将成为“纽交所向其在美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

中国攻略

2007年,是纽交所历史上重要的一年。4月,纽交所以1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泛欧交易所,携“巴黎恋人”成功登陆欧洲证券交易市场。8月,其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在美国和欧洲两个市场同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纽交所无疑成为日前全球最具流动性和最多元化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集团。

登陆中国,更是其2007年底奏出的最强音。2007年12月12日,钓鱼台国宾馆上演了“梧桐树协定”的中国版。在纽交所北京代表处开业庆典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北京市副市长吉林、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都到场祝贺,中外贵宾济济一堂。

纽交所在中国将有怎样的战略规划与作为?中国和全球的投资人拭目以待。

《环球人物》:纽交所对中国企业的关注点在哪里?

杨戈:一方面是那些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让它们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成长得越来越大。2005年,无锡尚德第一个达到我们的标准,这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企业;2006年又有几家企业达到了我们的标准;2007年就有20家企业在纽交所上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民营经济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呈现一种爆炸型的增长。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些成长力强的企业。

《环球人物》:2007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20家中国企业中,制药企业有4家之多,是不是纽交所对于中国制药行业的前景特别看好呢?什么行业的公司会成为纽交所追求的重点?

杨戈:交易所是中立的平台,我们只是定好上市规则,只要达到规则,不管你是什么地方、什么行业的企业,我们都欢迎。至于为什么2007年上市的中国公司里医疗卫生方面的企业比较多,可能是正好这个行业这两年发展得快了,上市的也就多了。

其实医疗卫生企业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新能源企业。加上刚刚上市的古杉生物柴油,有5家新能源上市公司。总结出来,将来这几个行业可能最突出:医疗健康、新能源、消费品、TMT(电信、媒体和科技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尤其是TMT,比如第一家到纽交所上市的民营TMT企业永新视博,以及后来的互联网企业巨人,软件企业厦门东南融通。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行业。

双赢的平台

中国目前是纽交所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上市公司来源国。2007年全年,纽交所先后迎来20家中国公司上市。目前在纽交所上市的51家中国公司的总市值已达二万亿美元。

在与杨戈的对话中,他总是不忘详尽地描绘中国企业在纽交所上市能够获得的服务、利益与机遇。每个人都清楚,纽交所登陆中国,将在中国企业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而在国际资本眼中,这幅蓝图也同样诱人。这是一个双赢的游戏,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长远来看,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环球人物》:对于那些已经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纽交所北京代表处将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杨戈:交易所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给上市公司提供很多的资源。一是国际合作,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可以和国际性的大公司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要知道,世界500强企业里有85%都在纽交所上市,这些公司看好中国经济,希望和中国的企业合作。中国企业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跟这些国际巨头们对话。

比如无锡药明康德,中国最大CRO(新药研发外包)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CRO企业之一。药明康德为什么要到纽交所上市,因为全世界最大的10个药厂里面有9个是药明康德的客户,而这些药厂都是在纽交所上市的。药明康德通过在纽交所的上市,能够在品牌、客户关系上和这些药厂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更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另一个是政府关系。交易所可以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协助。比如一周前我们举行的北京代表处开业典礼上,美国财长保尔森特地在午宴上和中国的38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们进行了交谈。在这种场合下,不管是保尔森本人还是企业家,都能够有很大的收获。

《环球人物》:纽交所北京代表处的主要职责还有哪些?

杨戈:对于去纽交所上市的公司,我们还帮助它们完成上市之前的申请以及上市的准备工作。企业要向美国的证券会提出申请,向交易所提交的申请主要由代表处帮助企业去完成。

在纽交所上市前后,我们会帮企业做很多宣传推广工作。可以说,我们是把企业上市那天当作一对新人的婚礼一样来安排。一大早我们就把企业的标志、上市的代码挂在交易所大门的门口,然后还有传统的敲钟仪式。敲钟仪式在早晨9:30进行,全世界有十几家电视台做实况转播,包括CNN、CNBC、Bloomburg等各大媒体。全世界平均每天有1.2亿人在收看纽交所的敲钟仪式。投资者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今天有什么公司来纽交所上市,从而产生购买这只股票的意愿。

比如新东方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但是在美国没人知道,通过这些宣传可以让投资者一下就知道新东方是中国英语培训的第一品牌。除了敲钟仪式,我们还安排媒体观看股票开盘,在交易大厅对上市公司进行专访。这些都是在帮助上市公司塑造品牌,增加影响力。

《环球人物》:新任纽交所CEO尼德奥尔曾表示,纽约证券交易所将推动境外公司到中国的A股市场上市,请问这件事进行到了哪一步?

杨戈:目前还处在一个初步探讨的阶段。中国政府的长远规划是要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不仅要有本国的上市公司,还要有国外的公司来上市,这是一个标志。

当然,外国公司来上海上市会牵扯到监管方面的问题。两国政府的证券监管机构以及不同的交易所之间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但我们很愿意帮助已经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再到上海来上市。

《环球人物》:近期国内A股市场波动较多,投资者担心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会引发市场大扩容以及A股市场估值体系的调整,您怎么看境外公司到A股挂牌的影响?

杨戈:我相信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要逐步逐步地开放,门不会一下子就打开了。双方的价值会有一个看齐的过程,而且也不能静态地看这个价值评估。比如花旗银行每年的业绩增长是多少,工商银行每年的增长是多少,投资者会动态地看这个价值评估水平。

上市准备要尽早

纽交所一直以来都积极吸引中国企业去美国挂牌上市,他们也正在研究“技术上市”问题,以便让所有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能够在泛欧市场同时上市。一只股票能够横跨美、欧两个市场,融资范围被极大地拓展,这对全球企业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纽交所登陆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的曙光。

《环球人物》:2007年在纽交所公开发行上市(IPO)的中国内地企业有这么多。你们在中国寻找企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企业想要进入你们的视野,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杨戈:我们并不会从企业的发展前景、增长空间去作判断,因为这些东西很难判断。所以我们定好上市要求,符合要求的我们都欢迎。但是投资者肯定有投资者的要求,投资者要看企业的增长速度,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投资者看好你这个企业,他才会买你的股票,你的公司在美国发行股票才能成功。所以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层次就是说你是不是达到了上市要求;另一个层次是投资者是否看好你的这只股票。

《环球人物》:请您给打算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些建议。

杨戈:想去纽交所上市要尽早开始准备。第一,是人员方面的准备,要建立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其大多数早期发展靠的都是创办人一手带大。可能在企业规模相对小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最有效率;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需要建立起比较好的管理团队,引进一些职业经理人,如首席财务官(CFO)等,把企业从私有公司转换成为一个上市公司。

第二,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去美国上市需要符合美国证券监管的一些法律法规。第三,企业在选择中介机构的时候需要谨慎小心一点。在中国,想要出去上市的企业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财务顾问公司、中介机构也比较多,但是很多中介机构不具备这种实力,就会进行一些不太规范的运作,比如帮企业去买壳,反而把企业给害了。

《环球人物》:目前要求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国外交易所很多,可以想象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纽交所与其他交易所相比,主要竞争力在哪里?

杨戈:品牌是我们的第一优势,在全球的交易所里,纽交所是最有影响力的;第二,我们拥有的投资者基础是全世界最广泛的,纽交所的市场规模是30万亿美元,每天的成交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这就说明有非常多的投资者在进行交易,这对于上市公司的流通性有很大的帮助;第三,我们给上市公司提供的内在价值,比如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帮助等,在这些方面,别的交易所是没有办法比拟的。

另外,我们收购了美国第三大交易所纽交所Acra市场,相当于创业版的市场,又称纽约交易所高增长市场。其目的就是为暂时还没有达到在纽交所上市要求的公司提供一个上市的场所。2008年后,我们考虑要在中国推出这个高增长市场。”(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