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中国娃”的喜与忧
[ 2008-01-18 22:15 ]

——“外国人在中国“系列报道

 

在国外抚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4日报道:对婴儿来说在中国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长大的区别应该不大。但对他们的父母来说,由于有了语言、文化的障碍,少了朋友家庭的支持,在国外抚养孩子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在国外成长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说家里可以请个阿姨来照顾孩子;孩子能在双语环境中成长;很小的时候经历另一种文化的熏陶。

中国通公司总经理费满林(Colin Friedman)认为:在中国成长的外国孩子得到了比在本国时更多的照顾。当父母移居到另外一个国家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上,家庭成员中一般只有一人上班,一人在家看孩子。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之久,三个孩子的父亲说道:“也许他们发现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现在在北京公社网(www.beijingcommunity .com)义务担任一档栏目的主持人,主要工作是为那些即将来中国的人提供建议。

费满林认为:“很多人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是误解。人们觉得中国人还是每天带着草帽,骑着自行车,一顿饭吃四碗米饭的样子。但是,中国在发展。”

现今,中国的大城市无论从医疗保健、城市设施还是幼儿园配套条件都与国际大都市没什么两样。而且中国的治安也非常好。50年前,每十个新生儿就会有两个在第一年夭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如今中国婴儿的死亡率降到了每千人中23名。在北京,2005年的数字是每千人中4.6个,比美国的平均值还低。

BBC驻华记者Micky Bristow 有两个1岁和3岁大的孩子。他说,与英国相比,中国的环境对孩子更友好。这里,孩子是每天生活的中心,人们不会把他们扔在电视机前不管不顾。

“带孩子去餐馆吃饭不会有任何麻烦,服务员会主动给你搬来婴儿专用的椅子。而在英国,情况不是这样的。人们可能对你带小孩去公共场所很反感。”

Bristow 继续说道“在中国抚养孩子也有不好的一面。 你会缺少家庭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他的另外一大苦恼就是很多建筑没有婴儿车专用道,马路坑坑洼洼。(虽然他承认这些都在改进中)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北京的污染太严重了。

“另外的一个障碍是文化的不同。西方人认为孩子应从小学会独立,如果他们跌倒了,应该要自己爬起来。阿姨们却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毕竟是她的雇主,所以她最终还是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

一名来自沈阳的女孩现在与他的英国丈夫和三岁的儿子住在北京。她认为,异国婚姻中还是存在许多文化误解的。比如家中谁照看小孩的问题。

“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祖父母扮演了照顾孙子的角色。他们太爱孩子了,什么都不让孩子们干。最后孩子就被宠坏了。而我希望我的孩子是积极独立的。”

这名兼职的保险销售员继续说道: 独生子女制可能会加重祖父母对家里“小皇帝”的溺爱。更严重的会造成他们今后孤僻自私的性格。

来自纽约,教授布雷德莱分娩法的老师Kathi Levitan 说道:“不同的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同的。但这不同于量子物理,即使在自己国家,人们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身为护士和产婆的Kathi Levitan有两个女儿,自2000年以来,一家人会时常来北京住上一段日子。她告诉我:她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对生活也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期望。但他们一致认为:无论身在何处,照顾抚养孩子的经历对他们的一生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她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建议,如:空气质量对孩子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中最好安装一部空气净化器,在污染非常严重的日子里,不要带孩子出门。北京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坐出租车时最好也让孩子坐在专用的婴儿椅上。在雇用阿姨前,最好要求她们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Bristow 和那名沈阳的女孩都认为中国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匀。公立幼儿园的学生人数过多,而私立学校收费过高,平均每月3000元(约合413美金)。 文化差异是美国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杜瑞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Christopher Panza的研究领域。在一封电邮采访中,他告诉我:虽然《论语》中没有提及如何教育0-2岁的孩童,但是孔子思想对于中国人怎样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中国社会,父母不单单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还要和孩子建立一种紧密地思想联系。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培养这种相互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延展到社会中的所有关系中。”

Panza明年春天要到清华大学教书,他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另外一个宝宝也即将出生。前一阵,一对中国夫妇去他家做客,他就发现了非常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例如:在中国社会,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喂孩子。

“这里,父母不会教孩子自己把食物送到嘴里,而是让他们养成一种饮食习惯,这种习惯能更加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在一个儒家社会中,父母习惯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与他们睡在同一张床上。美国人一直提倡的“独立时间”应该不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

此外,在美国即便有些家庭看不惯你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也不会公开批评你的。但是由于中国公有制的社会特性,家庭与家庭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孩子就是所有人的孩子。”

(《中国日报》 Jules Quartly 编辑 王薇 张峰)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