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世界时装业的“中国面子”
[ 2008-01-01 16:3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0月底,就在股神巴菲特旋风式访问大连,为其在中国的第一家投资企业剪彩后,他还带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礼物——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为其量身定制的全毛芯高档手缝西服。对于大杨集团白手起家、28年打造一个全球知名服装企业,50年前同样起家于纺织服装业的巴菲特深表敬意。

其实,让巴菲特感到敬意的更深原因,是大杨创世的“中国面子”效应: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宾服装指定品牌,它是大国“脸面”的一部分;入选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它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代表之一。

这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作为大杨创世的第二代掌门人,石晓东将原本“默默无闻”的服装品牌TRANDS(创世)从幕后带到了国际时装业的前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为顶级品牌做嫁衣

“谈大连的服装产业,不可不谈大杨集团;谈大杨集团,不可不谈其领导者李桂莲。”这句话在中国服装业流传了数十年,也一直伴随着石晓东的成长。

1979年,母亲李桂莲还是村里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为了让乡亲们脱贫致富,她带领着80多名农村妇女开始创业。大伙儿带着自家的缝纫机聚到一起,创办了“杨树房服装厂”(大杨集团前身),靠着从国营服装厂捡回的废弃边角料做一些手套之类的劳保用品。那一年,石晓东刚刚6岁。

母亲的坚韧为大杨集团带来了足够的机遇。1981年春天,李桂莲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带着姐妹们赶制了400套条绒西服。就在她们赶到机场,亲手将这一批样品递到外商手中的那一刻,大杨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也缓缓开启。如今,重新回到石晓东生长起来的地方,放眼望去,大大小小20余个加工工厂全是大杨的生产基地。随便推开其中一家的大门,M&S、P&C、Aoki……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顶级名牌在工人们的手中熟练地生产出来。

20多年的急速发展带给大杨的,是每年上千万件(套)高级服装的生产能力和50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2000年大杨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5、2006大杨集团连续两年成为西服出口量全国第一的企业。这些数字石晓东看在眼里,他一边发自内心地为母亲高兴,一边却总有一丝遗憾,说不清道不明。

从小便在生产车间进进出出的石晓东记得很清楚,那些笔挺的西服袖口贴着的,全是绣满外国语言的商标。在石晓东看来,母亲选择做贴牌加工或许和那个时代有关,就像她一直十分坚定地认为,成功的根本在于踏实地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并由此赢得了整个中国服装行业的尊重。但大杨集团在1995年就推出的自主男装品牌TRANDS(创世),却十几年里未能尽人皆知。

看着这情景,石晓东内心的焦急再次升级,他不甘心只做“幕后英雄”。

从信息化开始自立

大学毕业后,石晓东远赴美国学习法律和工商管理。在那段日子里,石晓东得到最多的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一种自信心,一种潜移默化而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品牌”二字更深的体认。

三年半的留学生涯结束后,石晓东带着满肚子想法回到大连。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他选择将集团公司旗下的进出口公司作为自己事业的第一站。

进入公司没多久,有着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背景的石晓东便发现了公司一处几乎“致命”的漏洞——完全没有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的工序信息全部通过纸质的表格记录、传递。“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公司发展的根基,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管理,公司规模很难拓展不说,品牌的梦想更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国内,诸多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最终都走向了失败,但石晓东是一个固执的人。小时候,为了买小人书,他甚至连续捡了几年垃圾,卖了几年废铁。这一次也一样,一旦认准便一头扎了进去。“正是在做了以后,我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在石晓东看来,搭建整个公司的信息化平台涉及部门特别多,要想牵头将这件事情干起来,需要太多人的认同与配合,而这恰恰是完成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关键所在。就这样,石晓东以采购为突破口,一点点将订单的接洽、录入、生产、采购、库存等各个领域都做了信息化处理,并且相互连接。他甚至在企业内部开设了“交流在线”,让员工随时提交试用新系统后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编程人员每周改进。

“回国后整整三年,我就只做了这一件事情。微小的细节,看起来如芝麻般细碎,却为我换回了认同,也为大杨创世的品牌之路夯实了根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