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正娥遭“痛打”的启示
[ 2007-12-17 08:4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来,“假学历风波”在韩国持续发酵,并因其具有“国际共性”而迅速产生跨国影响。

今年7月,韩国美术界的当红人物申正娥,因被媒体揭穿其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伪造,从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韩国的“假学历风波”。事发前,年仅35岁的申正娥已是东国大学的副教授,而且刚被推选为2008光州双年展(韩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双年展)的艺术总监。

申正娥假学历案除带给韩国人震惊外,更给韩国社会名流带来了“灾难”。继她之后,KBS电台著名主持人李智英、著名漫画家李贤世、话剧演员尹石花、电影演员张美姬、建筑家李昌河等,相继被揭露或迫于压力主动“坦白”其伪造学历的事实。造假者纷纷辞职,但韩国检察机关、教育部门依旧反应强烈,相继宣布将采取措施应对学历造假行为;一些韩国议员则呼吁尽快建立学历验证系统。

有意思的是,许多中国媒体对发生在韩国的这场“假学历风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亢奋。一些媒体甚至说“80%的韩国演艺界人士伪造学历”,夸大韩国人的“灾难”,以至于有韩国人抱怨说,中国媒体让他们蒙羞。细观之,中国媒体在此事上的过度反应,并非是“落井下石”,而是出于一种“含沙射影式的自我联想”。

在学历造假问题上,中国与韩国相比,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中国媒体对本国学历造假现象的描述,似乎大多只能靠推测或想象——因为揪出来的伪造学历者并不多。

2000年3月8日被执行死刑的江西省“问题官员”胡长清,一度成为媒体广为引用的想象性题材。据传,在仕途发达之前,胡长清曾托人去北京大学弄一张“真文凭”。可是,办事者在北京没摸到门路,情急之下就在中关村街头买了一张学位证书交差了事。关于胡长清的“假文凭”,常人无从考证,只能视之为传言和想象。但这个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揭出了当下中国学历身份制之下的暗流——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正以按需所取的原则,神通广大地通过各种渠道,挑拣可以抬升自己身份的“真文凭”或假文凭。

时下,社会上开始流传一个新的名词——“假的‘真文凭’”,即一个人通过“请人代考”、“贿赂导师”等途径,获得教育部门正式注册的学历、学位证书。这种文凭,形为真,实为假,因而得名“假的‘真文凭’”。此种造假形式,比在黑市里购买伪造的文凭安全得多,因此备受有权、有钱、有势者青睐。而一些迫于就业压力的普通人,则在这些“社会精英”的影响下,也一路狂奔在造假路上。

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学历审查制度建设远远走在前头。2001年,教育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中国高等学历数据库,且对外公开学历信息查询系统。虽然它只能提供2001年之后的学历信息,但民间诸如“新语丝”等学术打假网站提供的学历监督渠道,则使2001年前的“假学历”也面临被揭发的风险。不过遗憾的是,尽管有不少知名人士的假学历被曝光,但韩国式的“假学历风波”却没有在中国发生。

有分析说,在中国,假学历违背制度和法理,却顺应社会的伦理传统。这话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迄今为止,中国人鲜少听说哪个官员或学者因假学历问题而受到惩罚。与其说这是惩罚机制的缺漏,勿宁说这是中国人在处事上的一种精神默契——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不会对一张文凭的真假太过较真。

回过头来看韩国的“假学历风波”,那些知名人士之所以“主动缴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国人事事较真,对造假者形成了难以负担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韩国话剧演员尹石花在公开承认学历造假之后如释重负地说:“30年来,谎言一直折磨着我的良心。”此言很有代表性。

也许,在假学历问题上,中国人缺的正是韩国人那种事事较真的劲头。(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