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不见“秦始皇”
[ 2007-11-15 16:5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0月底的骊山,秋色正浓。一片素净的灰白色仿秦建筑,掩映在翠柏之间。黑色的门匾上,写着“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以下简称“秦俑博物馆”)10个篆体鎏金大字。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刚刚从十七大会场归来的“兵马俑守望者”、博物馆馆长吴永琪。

就在此刻,被誉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连同其他20多件真人大小的兵马俑、100余件造型迥异的文吏俑等,在大英博物馆里营造着繁闹。从9月13日至今,伦敦陷入了“兵马俑的狂欢”中,预售门票超过10万张。展厅内,投影仪用英文打出了这样一段话:“我幻想有一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帮助我们看清地下的一切,使我们能够在科学保护文物的同时,把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轻轻揭开,而不会惊扰正在沉睡的秦始皇和他那千年帝国。”

促成此次兵马俑赴英展出的,就是吴永琪。而这段话,正是他的心声。

北京小伙走近兵马俑

56岁的吴永琪,说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他祖籍山东莱阳,生于北京。1971年,吴永琪初中还没毕业,就随着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来到了延安。当地老乡发现,这个从京城来的小伙子一点也不娇贵,没过多久就能像模像样地干各种农活了。

由于普通话讲得好,两年后,吴永琪被招进陕西省博物馆,当了一名讲解员。“当时,我只有初中文化,读那些古文献、大部头很吃力,但一年以后,我也全拿下来了。”吴永琪做事情一贯有这种劲头,不管干什么都要做得最好:“我从没接触过与文物有关的工作,直到1978年被调到秦俑博物馆,才开始明白文物修复是怎么一回事。”吴永琪自嘲地笑了。

1978年,兵马俑出土不过4年,发掘现场还是一个大工地。从西安到兵马俑遗址的公交车每天只有一趟,下车后还得再走1公里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最让人头痛的是,发掘现场“要什么没什么”,就连用电都没保障。

吴永琪那时人年轻、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跟着老专家们做一些动手性强的工作。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兵马俑被挖出来,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身上鲜艳的彩绘,眨眼间卷曲、脱落,最终变得灰不溜秋。

“当时,我们客观上没有保护文物的技术和财力,主观上没有保护文物的理论,大家对考古的概念就是:挖出来,看到它。”吴永琪惋惜地叹了口气,“很多兵马俑的彩绘一出土就没了。”

文物保护是件奢侈的事

1983年,吴永琪考入复旦大学文博系,4年后又回到秦俑博物馆,不久后被任命为副馆长。“当时,考古界对文物保护的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国家也有了相应的财政支持。我们最先做的就是保护兵马俑遗址。”

兵马俑遗址,就是俑坑。考古发掘时,把俑坑上的土挖掉之后,支撑俑坑重量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俑坑暴露在空气中,水分急速挥发,渐渐的,土墙上出现了裂缝。“有的裂缝有十几厘米宽,能伸一个拳头进去,有的裂缝则长达七八米,真是岌岌可危。”

焦急的吴永琪决定“先救命再治病”。他带领工作人员,先用支架把墙撑住,然后填补墙面的裂缝,以减少水分蒸发面,最后再用化学试剂加固表面土层。

起初,吴永琪用的试剂糊上去后,很快就变成一个硬壳,使墙里的水彻底蒸发不出来,从而切断了整个水循环。随着化学工艺的不断进步,现在,他用的化学试剂,已经“能使土墙自由地呼吸了”。“所以说,文物保护是件奢侈的事,只有国家的财力和科技跟得上了,文物保护才能做好。”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秦俑博物馆里徜徉,为那架金灿灿的“秦陵一号”铜车马赞叹不已时,又有谁知道,当年这架铜车马出土之时,吴永琪只能对着3000多块碎片苦笑不已!仅是伞盖,就碎成了316块。这个直径122厘米的伞盖,出土时最薄处仅0.8毫米,最厚处也不过3毫米。数千年来,它在地下发生了严重的氧化和变形。它在秦朝时是什么模样、弧度如何?以当时的工艺,秦人是怎样焊接、组装它的?

要修复铜车马,先得找到伞盖的准确弧度。吴永琪制作了大量的石膏模型,一一比对,10个月后,终于使铜车马恢复到秦时的模样。

给兵马俑重新“穿上彩衣”,是吴永琪面临的更大难题。兵马俑的彩绘属于漆底彩绘。所谓漆底彩绘,就是兵马俑烧制好后,先在表面涂一层漆,然后再上颜料。但这些文物出土后,剥离土壤灰尘时,会连漆带彩绘一起粘掉。

1988年,秦俑博物馆成立课题组,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部门联合展开科研攻关。“我们设法只剥离土,而把彩绘留下来。再用研制出的化学试剂加固这些彩绘。没加固前,轻轻一吹,彩绘就掉了;加固后,用指甲轻轻地逆向刮一下,也没什么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修复了七八件比较完整的俑。”吴永琪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背后却是课题组历经10年的艰难攻关。10年的合作,也让吴永琪和德国专家成了好朋友,“现在他们给我写信,都叫我老吴大哥。”

文物最终是会毁灭的

吴永琪有一个外号:兵马俑一号导游。自从1979年10月1日兵马俑正式对外展出以来,秦俑博物馆至今已接待过海内外游客56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14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吴永琪接待并担任讲解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就有60多位。

19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携家人参观兵马俑。起初,克林顿自重身份,不苟言笑。但随着吴永琪讲解的深入,他的胃口渐渐被吊了起来。参观结束后,兴奋不已的克林顿拍着吴永琪的肩膀说:“我也想在这里当馆长。”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是学考古出身的。她被兵马俑“征服”,忍不住跳进俑坑,兴致勃勃地与工作人员交流考古心得。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之后连称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但吴永琪却有忧虑。他缓缓地说:“我们无法给它们一个金刚不坏之身。我这样讲,可能很多人会不高兴。可它们终究是会毁灭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文物保护,就是在抗拒这个规律。即使再好的保护,也有一个时间极限,我们只能尽量延长这个极限。想要使它流传万代,唯一的办法,就是数字化保存,使后人通过数字化信息看到它。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另一项工作——博物馆数字化,这是文物保护的新思路。”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渴望看到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里面的世界,想知道里面有多少瑰丽的奇景?作为馆长,吴永琪也希望拥有更多的文物,那样才会有富足感。“可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我真的不希望再发掘了!文物在地下,已经进入一个近似平衡的状态。一个被埋在井下数天的矿工被营救出来时,眼睛都要被蒙上,更何况埋了2000多年的文物——它更怕光。”

谈到这里,吴永琪突然激动起来。他到日本访问时,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位副馆长问他何时发掘秦始皇陵。吴永琪反问:“我到日本七八次了,连你们的天皇陵在哪里都不知道,也没人带我去。为什么我们要把秦始皇陵挖出来给人看?俄罗斯彼得大帝的棺材,没人说要把它打开;欧洲的教堂下埋着那么多帝王、主教,从没听谁说要挖出来。为什么到了我们国家,就得挖出来看看?!”

“不发掘就是最好的保护。”吴永琪真的不愿惊扰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