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中国情结
“《意大利之夏》充满了意大利风味,而《永远的朋友》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特点的结合,我希望它一样取得巨大的成功。” 按照莫洛德尔自己的话说,他希望外国的听众只要一听见它,就知道这是一首中国歌曲。
一如莫洛德尔以往的体育歌曲,《永远的朋友》气势宏大,高潮迭起。然而以《浏阳河》跳脱灵动的旋律作为前奏,让这首歌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气质。此曲朗朗上口,尽管目前歌词全部是英文,但参与创作的孔祥东说,“让全世界的人听三遍就能哼出来。”
在CCTV体育频道的北京奥运主题曲展播中,《永远的朋友》最受关注,甚至成为2008奥运的“准主题曲”。
《永远的朋友》并不是莫洛德尔第一次为中国创作歌曲。早在1993年中国第一次申奥的时候,莫洛德尔就应当时北京奥申委之邀,创作了《好运北京》。虽然那一次北京未能如愿,可莫洛德尔对北京的祝福延续到了今天。当2004年北京奥组委向全世界发出邀请,公开征集奥运会主题曲时,年逾古稀的莫洛德尔再次跃跃欲试。
“我希望请席琳·迪翁、安德烈·波切利等世界一流歌唱家来演唱,再请两位中国歌手,希望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组合。”至于中国歌手,莫洛德尔称只认识刘德华,因为他唱过那首自己创作的《爱你一万年》。
除了中国的音乐,莫洛德尔最喜欢中国的明代瓷花瓶,因为“世界上再没有比那更漂亮的瓷器了”。
相关链接
奥林匹克与音乐
体育与音乐本质上都追求美与和谐。在英语中movement(运动)一词同时还有韵律、乐章等音乐上的含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是一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崇拜的音乐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和贝多芬。顾拜旦曾经说过,“同文学相比,音乐能给体育运动更直接的支持。”
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他一直主张用露天大合唱等大型音乐表演来烘托奥运会的气氛。他认为最能达到这种效果的音乐作品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大合唱《欢乐颂》。应顾拜旦之邀,法国19世纪末著名作曲家福勒为在古希腊废址德尔斐古城中发现的诗篇《阿波罗赞歌》谱曲。1894年6月,在巴黎召开的筹备成立国际奥委会、复兴奥运会的会议上,这首乐曲的演奏,为现代奥运会与音乐的“联姻”揭开了序幕。
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产生于第一届雅典奥运会,由希腊诗人帕拉马斯作词,希腊作曲家萨马拉斯作曲。开幕式上,萨马拉斯亲自指挥,9支管弦乐队组成的交响乐团和250人组成的合唱团一起演出,效果震撼人心。直到60年后的1958年,《奥林匹克圣歌》才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正式的奥运会会歌。
(来源:《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