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女儿的故事
[ 2007-09-30 14:3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乍一看,眼前的丛军,眉宇之间和她的父亲陈毅很是相像。

丛军现任中国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的夫人。这几年,她和丈夫王光亚常年工作生活在纽约,只有开会或度假才回国。

陈毅最为人乐道的就是有三重身份——元帅、诗人、外交家,作为陈家唯一的女儿,丛军走的几乎是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参军入伍,出国留学,从事外交。

身为外交官又是名门之后,丛军在国际舞台上的每次亮相都格外引人关注。加上她一口标准清澈的伦敦音,更是让许多西方外交家为之倾倒。特别是那些了解和熟悉陈毅元帅的老外交官们,更是在丛军身上依稀看到了陈毅的英姿。

“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

陈毅元帅给几个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来。长子陈昊苏生在江苏,次子陈丹淮生在安徽,三儿陈小鲁生在山东,只有女儿丛军因为姗姗来迟,而名姗姗,直到参军后才改名为丛军。

丛军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1972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丛军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父亲给开的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选择外语专业,需要远见和经验。丛军即将升初中时,上什么学校,陈毅和张茜夫妇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妈妈希望我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她原来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能歌善舞,很活跃。我从小学钢琴、小提琴,都是妈妈的主意。可爸爸却说,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文静一点,学点外语不错。正好当时外语学院开始办附中,我觉得我爸这个决定特好。”

这场文艺和外语的争论,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丛军进入外语学院附中读书,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为了帮助女儿学好外语,陈毅专门给丛军买来了英国广播电台英语讲座唱片《林格风》和《基础英语》等教科书。40多年前陈毅的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当今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媲美,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与器重。

然而,初中刚毕业,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丛军再次面临前途的选择,或上山下乡,或参军报国。陈毅当时表示,女儿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国家将来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然而,在大环境的压力下,陈毅并没有留住女儿。

1968年,丛军到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但工作之余,父亲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意见,没有让女儿中断外语学习。

丛军回忆说:“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当时爸爸已经有病,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养。那时妈妈拿出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她帮我复习英文。当时我心里都觉得无奈,我还有希望学习英文吗?”

“我能选择这个职业,能有今天,还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让我放弃,我很感激他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