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第一人
[ 2007-09-30 14:3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意大利水城的宽银幕还没有揭开,姜文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就已经成为国内外媒体的宠儿。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风”照样刮起,连评委会主席都是中国人张艺谋。

而这一切,我们要感念一个人,马尔科·穆勒——威尼斯电影节主席。

几十年来,他就像古罗马的筑路人一样,从北京修了一条通往威尼斯的路,让中国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沿着这条“电影丝绸之路”,先走进了威尼斯的殿堂,再走向戛纳、柏林,然后走向奥斯卡的金色大殿。

跪倒在章子怡石榴裙下

每次和马尔科·穆勒见面总是在我们共同的朋友——桑德拉·拉瓦尼诺教授家里。

1980年,我第一次见到马尔科。那时我们都很年轻,二十几岁,马尔科还比我小一岁。但他显得很老成,持重,博学。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他说一口漂亮标准的汉语。直到现在,他也是意大利为数很少的几个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学者中最出色者之一。然而他最让人钦佩的倒不是中文多么好,对中国多么了解,而是他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意大利电影院里几乎看不到中国影片的踪影,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的形象,也是外国影片中歪曲了的角色。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就是当时意大利人看到比较真实直观的唯一影片了,对于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所知寥寥。至今,普通的意大利人仍不知道《红楼梦》,不知道鲁迅和巴金。不像在中国,很多人还是知 道但丁和《神曲》,薄伽丘和《十日谈》的。

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意大利的电影院里、电视上陆续出现了许多译制的中国影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和《黄土地》等等。我的邻居都是文化人,每次他们看了中国电影后,总要来找我交流观感。

这一切,都离不开马尔科的功劳。

走出国门、走进国际电影节,再走向千家万户,这是中国电影的三级跳。我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环节,这是最大的飞跃。能够到电影节上观摩参展影片的人毕竟是少数,电影节上的光怪陆离和富丽堂皇也许不久便烟消云散。然而一部不朽的作品,却是永恒的,让你眷念它;抑或那一个你热爱的导演或演员逝去了,你会为他(她)流泪。为了让中国电影走进千家万户,马尔科花了30年时间。

去年,当他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双膝跪地,拜倒在章子怡的石榴裙下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了。

这个镜头太精彩:身着黑色礼服的马尔科,幽默庄严;身着桃红晚礼服的章子怡落落大方,灿烂大笑。全场轰动,记者席上,闪光灯连成一片。这幅照片早已传遍世界各地。当时我还不能理解,为何持重的马尔科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事后想来,这个镜头比多少笔墨都更具说服力。

此时此刻,镜头聚焦的是两个人,一个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几十年研究、译介和推广中国电影的马尔科,另一个是标志中国电影前途的年轻影星,背景是金狮和红毯。这是一个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历史镜头,象征中国电影走到了前台,也演绎了马尔科·穆勒几十年的历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