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之父”打造“经济联合国”
[ 2007-09-30 14:1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大雪、松树、小木屋,还有高屋建瓴的话题、卓尔不凡的精英——从1971年以来,瑞士小镇达沃斯每年都可以见证冬日里如此闪耀的场景。因为,荟萃全球商界精英与政 治领袖的“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举行。而把他们召集至此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人,便是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

9月6日,施瓦布首次把他的论坛从达沃斯搬到了瑞士之外,移师中国大连,他的“魔力”再一次使来自90个国家的1700多个精英人物蜂拥而至。

有人说,如果没有施瓦布,那些世界顶尖人物不过是一个个散兵游勇,正是有了他的经营,世界在这一刻才会如此的紧密。那么,施瓦布的秘密是什么?

被一本书唤醒

如果按照既定的轨迹,施瓦布应该成为一名德国工程师。

1938年,克劳斯·施瓦布出生于德国的拉芬斯堡。这是一个与瑞士接壤的德国偏远小城,曾一度饱受战争蹂躏,这也让年轻的施瓦布有着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甚至发誓要改变世界,避免人为劫难。怀揣这个抱负,1965年,27岁的施瓦布在获得瑞士联邦高等技术工程学院工程学博士学位后,并没有拿起游标卡尺,而是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

1970年,已成为日内瓦商学院年轻教授的施瓦布,偶然读到了法国人让·雅克撰写的《美国的挑战》一书。当时,这本书在欧洲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欧洲经济是否面临被美国远远甩掉的危险?施瓦布受到触动,他认为欧洲经济应该富有新意。“我想建立一个论坛,让最好的美国经济学教授与欧洲的经理们聚会。”

施瓦布想到做到,他立即组建团队,在日内瓦郊区一个只有三张床的房间里开始了运作,希尔德小姐是为数不多的雇员之一。施瓦布以其经济学学者的身份向欧洲企业界发出倡议,为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举行一次非正式会晤。地点,则由酷爱滑雪的施瓦布选在了瑞士的滑雪胜地、山区小镇达沃斯。

一石激起千层浪,施瓦布的倡议获得了企业家们巨大的共鸣。1971年,首届“欧洲经济管理论坛”在达沃斯召开,一次吸引了440多个欧洲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一年,33岁的他意外地赚了2.5万美元,同时还把团队中的得力干将希尔德娶回了家。

人脉的力量

施瓦布发现,“欧洲经济管理论坛”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非官方、非正式色彩,使得很多在正式场合不便解决的问题得以在此协商,人们可以在这个没有政治立 场左右的场所里畅所欲言。不仅仅是欧洲,整个世界都需要这样一个论坛。施瓦布决心继续下去,1987年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 WEF),并要将它打造成为一个商界、政界、学界和各界领袖开展全球性合作的平台。

最初的WEF还只是局限于讨论管理问题,1973年石油危机后,WEF的讨论范围扩展到不仅探讨经济问题,也探讨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全球论坛。

这一转变为WEF带来了极大的飞跃,其后每年出现在达沃斯的大人物也越来越多。于是,参会的人们在一个并不大的咖啡区里,看到戴尔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上楼,“金融 大鳄”索罗斯端着咖啡与别人聊天,世界“竞争战略之父”、哈佛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电脑上查阅他的日程,GOOGLE的CEO施密特在与《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 谈笑风生,还有数不清的全球500强CEO穿梭其间,而不远处,一群保安和媒体记者正簇拥着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向主会场走去。

如今的WEF成员囊括了当今位居全球1000名之列的跨国公司,来自政府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决策者、世界媒介最有影响的人物、各领域的专家以及杰出人物。

施瓦布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和魔法,能邀请到全世界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对此,施瓦布有自己的见解:“即使你已经很出名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你很重要,他有可 能是印度总理、墨西哥外长、戴姆勒-奔驰集团总裁或者别的什么人。总之,出席达沃斯论坛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都是一种吸引力。”

于是,施瓦布巧妙地“用大人物吸引大人物”,实现了人际网络效应——当请到一位首相时,就吸引到另外一个;当说服一个顶级公司CEO前来做客,他的竞争对手也会不 甘人后地赶来……

施瓦布拥有了一张长长的大人物的通讯录。而只要有了他们,就可以说服投资商们提供资金支持。

这,就是人脉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