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新一轮医改重在覆盖
[ 2007-09-24 17:30 ]

“全民覆盖”只是第一步

既然叫“全民医保”,覆盖上的全民性当然是基本的政策底线。但如何确保“全民医保”的公平与效益,也就成了最攸关医保质量的问题。

记者:“全民医保”的覆盖面扩大,是否能解决医保制度中的公平性问题?

李长安:覆盖面的扩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解决公平性问题还有很多复杂的工作。比如,现行的医保制度,在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设计上,存在严重等级化。针对农民只是农民之间的“合作医疗”,普通城镇市民则是有单位参与的“医疗保险”,到了公务员这里,则成了政府财政包揽的“公费医疗”。相应地,三种医保制度在保障程度、水平上,同样相隔悬殊、相去甚远;比如与公费医疗相比,无论在报销比例还是限额上,都是其他两者所望尘莫及的。

全民覆盖固然重要,但实际上只是“全民医保”的第一步。只有从构建公平统一、无身份差别的医保制度的角度入手,才会将“全民医保”不断引向深入。

记者:“全民医保”的低水平覆盖,能保证医保的效率吗?

李长安:实际上,这份新方案好比把一个原有体积的大蛋糕,划分成更多的份数,尽管获益群体增加,但是单个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却难以有效提高。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恐怕不是三五年内能实现的。所以,仅仅解决覆盖问题并不难,而让被覆盖的人都能真正看得起病,这才是最关键的。

记者:在新一轮医改中,应如何看待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李长安:老百姓对新医改寄予厚望,但不要认为此次医改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医疗卫生困境。

此次医改最重要的意义,其实就在于以制度保证公平,在效率层面难有太大突破,比如仍然没有解决社会化保险缺乏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在目前看来,仍然是在旧有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框架下修补,这一困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方式应对。但将过去公共服务范围的遗漏群体纳入医保,至少意味着在公共政策设计的理念中,公开性的身份歧视将会逐渐减少。

由于医保更多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公共福利性质,因而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公平,其次才是效率。也就是说,只要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公民,只要他们纳了税,甚至无力纳税,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到国家的基本医疗经费和服务。(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