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
[ 2007-09-03 11:41 ]

中国人有被"美国化"的趋势

中国人喜欢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很多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只有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才算是世界的。在各类媒体的渲染之下,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美国化的氛围之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媒体对"奥斯卡"金像奖的炒作了。本来是美国国内的一个专业电影奖,却在中国媒体有意无意的粉饰之下,俨然成为世界电影大奖,而"奥斯卡"三个字也成为了各类竞赛的世界水平的代名词。各类媒体中随时可见"中国的xx"报道(而这xx又几乎都来自美国),比如,中国的 "时代广场"、中国的"麦当劳"、中国的"绿卡"、中国的"硅谷"……

"中国的xx"使中国的国粹陷入困境,中医中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千年来,中医中药已变成了中国物美价廉的"保健体系",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功不可没。然而,如果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评价,传统中医显然达不到标准。长此以往,西医西药逐渐成为中国人看病治病的首选,国人对中医中药的信任降低到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发出了"告别中医"的呼吁,中医中药正面临着"二千年以来所未有之变局"。

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

中医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人心头那番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在英语中,"自尊"、"自豪"乃至"傲慢"都可用pride一个词来表示,但是当今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又怎一个pride了得?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在他用英文写成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刻画了中国人性格的几大特征,除了深沉、博大和淳朴之外,还有一个词delicacy,可译为"细腻",也可以解释成"敏感"。上下5000年传统文明的潜移默化,使中国人基因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或者说是 "文化优越感"。然而,近代西方列强的欺侮加上经济和科学的落伍,又使得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损害,觉得处处技不如人。

借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句式,当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某些国人因此变得脆弱和敏感,患上了"民族自尊官能症"。"民族自尊官能症"的典型症状是小题大做,常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过分在意外国人对中国人说的只言片语。听见一句好话就飘飘然起来,连"老外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都觉得是莫大荣耀。

于是,有人陶醉于"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计算机的发明是根据八卦"、"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人工建筑是长城"、"中文将超越英语成为国际强势语言"这样的说法。反之,只要稍一听见负面的语言,就会总觉得人家居心不良。

前一段网上流传着美国兰德公司一篇报告的内容,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和专家学者的反驳。但是,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兰德公司的报告英文原稿,我们发现全文基调平和,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至于那句让国人耿耿于怀的"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的原话是这样的:"按照我们的标准,到2020年,中国将仍然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显然,这只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预测,而且其前提是"以我们(美国)的标准",算不得"中国崩溃论",也不值得紧张。

追回正在失掉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尊心与自信力的落差,追回正在失掉的民族自豪感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看上去不相关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工程设计人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西方,传统的教堂建筑有意识地将礼拜堂做得高大,前面神坛显得高耸入云,使信徒们一进教堂就有诚惶诚恐的感觉,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十分渺小。而在中国,建设一座人民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的大会堂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人为的落差,颇费思量。当时,周恩来总理听了汇报以后,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明人在海阔天空的大自然怀抱中,非但不觉得自己渺小,反而觉得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设计人员由此得到启迪,将大会堂的天花板与墙体的连接线,设计成圆曲状,如同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所以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人并没有渺小和失落的感觉。

同理,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以平衡的心态审视大千世界,用开放胸襟体验西方文化,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碰撞中,融合出更有创造力和包容力的新中华文化,那时,我们的心胸将更加开阔,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了。(翟华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来源:中国财经信息网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