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当劳到关塔那摩
[ 2007-08-29 16:25 ]

捕获拉登“欧洲特使”

“9·11”恐怖袭击发生三个月后,英国通过《2001反恐怖法案》,允许执法机构无需指控,就可逮捕像卡塔达那样的恐怖嫌犯。可在法案通过前,卡塔达神秘消失了。

2002年春天,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进了阿拉维家里,约他到伦敦一个清真寺会面。阿拉维赴约而去,开门的赫然是卡塔达:“你帮我找个新住所。”很快,阿拉维就在泰晤 士河边的一套公寓里安顿下了卡塔达。

一周后,“阿列克谢”再度出现在麦当劳,张口就问:“哥们,你知道卡塔达在哪吗?”阿拉维犹豫了一会儿:“是的,我知道。”“阿列克谢” 兴奋不已,立即带了他 去见他的上司,一个自称“马丁”的人。

阿拉维与特工们会面后,坦率地告诉卡塔达,自己已向特工汇报了他的行踪。“他很吃惊地看着我,显然不喜欢我这么干,但却没有多说什么。说实话,我当时真觉得我能 促成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

从此,阿拉维成了军情五处和卡塔达的中间人。初夏的一天,卡塔达终于同意与特工会面了。可阿拉维刚把这一消息带给军情五处,卡塔达就给他打来电话,说了很多恩断 义绝的话。阿拉维听着听着,却突然松了口气,“我觉得解脱了,压在心头上的一座大山搬掉了。”2002年10月,卡塔达被英国警方逮捕。

特工翻脸不认人

卧底生活告一段落,阿拉维的心情轻快了很多。一个月后,他叫上两位朋友——巴纳和阿卜杜拉·阿·乔诺迪,准备去冈比亚帮自己的哥哥瓦哈卜打理花生加工厂。

出发的前一天,巴纳那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军情五处的特工和伦敦警察突然联系他:“给我们当卧底,你就能以新身份开始新生活,我们还会给你英国公民身份。” 巴纳拒绝了。特工们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告诫他别把这事说出去,还保证不会耽误他第二天的行程。

谁也没想到,特工们一转身,已经出卖了他们仨——英国军情五处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去一封密电,“阿拉维和他的同伙打算携‘炸弹定时器’赴冈比亚”。还特意强调阿 拉维是卡塔达的“密友”,是个“不折不扣的伊拉克极端分子”。

第二天,阿拉维一行三人刚到机场,就被扣下了,送往帕丁顿·格林警察局拘了5天,可警方里里外外搜查的结果是:“炸弹定时器”原来是个手机充电器,只好放了他 们。蒙在鼓里的阿拉维等人,以为这是一场误会,便重新订了飞机票,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然而,军情五处给中情局的第二封密电早已发出,强调阿拉维确是“伊拉克极端分子”,“他很快会获释并飞往冈比亚班珠尔”。2002年11月8日,阿拉维、巴纳、乔诺迪  一下飞机,就被美国特工带走了。就连前来接他们的哥哥瓦哈卜也难逃此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