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之父是中国人
[ 2007-08-15 17:27 ]

愤然回国

按理说,王助可以留在美国,继续拓展飞机制造领域;作为波音公司的元老,他也可以累积大量的个人财富。倘若如此,世界富豪榜上很可能早就有中国人王助的一席之地了。但是,他却在B&W—C型水上飞机刚获得商业成功的时候,转身回到国内。个中原委,一些历史资料这样解释:“1917年冬,巴玉藻、王助、王孝丰为了报效国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他们成为了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高级航空工程人员。”

事实上,王助是“愤然”回国的。在美国时,他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尽管B&W—C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进行飞行测试时,美国方面却不允许王助进入测试场地,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

这种明显针对中国人的歧视,使王助极为愤怒,也让他更加认清了祖国强大的意义。不愿在美国忍受屈辱的王助,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发展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

20世纪初,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只能依靠民间有识之士的推动,北洋政府并没有制造飞机的构想。

王助等人回国后,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筹款创办飞机制造厂。1918年2月,中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王助被任命为副处长。1919年8月,王助与其好友巴玉藻为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

1922年8月,王助又与巴玉藻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浮坞,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行停置和维修的难题。

从1918到1930年的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架,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马尾也成为中国初期航空工业的摇篮。在这期间,王助贡献极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在成都建立中国航空研究所,王助任副所长。留美归来的钱学森曾在这里做过5年的研究员。王助一直亲自参与飞机设计。他的办公室内有一张长长的绘图桌,每天都铺满图纸。

航空研究所设计的研运—1号滑翔运输机,能载荷3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和2名驾驶员。而在二战中德国曾研制出类似的机型,只能承载10余名伞兵,与中国的滑翔运输机相比,小巫见大巫。

解放战争爆发后,王助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然而他“出身”的海军水师学校,却隶属于北洋海军系统;带他到英国留学的清朝大臣萨镇冰甚至将孙女嫁给他;这样的背景反而成为王助无形的“枷锁”,始终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只在成功大学教书,抑郁而终。

1965年3月4日,王助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