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中国将成最大并购市场
[ 2007-08-01 17:0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前不久,娃哈哈和达能的反目成仇,让媒体和公众看足了热闹。而让他们撕破脸的“家丑”不过起于“并购”二字。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并购”不再是恩怨双方的难言之隐,而登堂入室地出没于媒体、论坛,甚至聚会餐桌上,成为最热的谈资。

了解多了,人们发现,娃哈哈和达能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并购”已经是许多中国企业入世以来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企业而言,并购挟裹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普通百姓而言,大规模的并购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被称为“国内并购第一人”的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巍。

6大案例掀起并购热潮

“并购”话题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热起来的。实际上,从5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开始,中国的并购市场就一直不温不火地发展着。那时,它还只是商界、学界等一小部分专业人士的“自留地”,还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记者:中国的并购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却在近两三年才一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样“时间差”的原因是什么?

王巍:算起来,标志着中国并购市场真正起步的时间应该是在2005年,那一年出现了一些大宗的跨国并购交易。2005年5月,联想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IBM全球PC业务的并购;同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传出消息,要将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收入麾下;TCL则通过对法国家电企业汤姆逊的并购改变了自己的全球产业布局。3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让国人为之振奋,“原来我们也能收购外国企业,这可是扬眉吐气!”

与之相对的,外资也将眼光投向了国内的龙头企业。2006年8月,欧洲最大的小家电企业SEB集团成为苏泊尔的“绝对上级”;11月,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取得了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龙头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50%的股权;紧接着,娃哈哈又因为10年前签订的并购协议和法国达能争得脸红脖子粗。正是这6个案例,使得并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话题。

记者:这些大企业近几年频繁展开并购行动,是与中国加入WTO有关吗?

王巍:确实。最初加入WTO那几年,大家普遍都抱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突然将自己暴露在一个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中,会对自身产生各种限制和负面影响。于是,所有人都高呼“狼来了”,大多数企业对境外投资也都持一种“隔岸观火”的保守态度。可几年发展下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人民币越来越坚挺。目前,我国有17万亿人民币的居民储蓄存款,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样巨大的资金支持激发了人们强烈的自信及消费欲望,老百姓开始买房、买车、买股票,企业呢,就开始买厂子。

客观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击中国,迫使本土企业必须主动寻找与全球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多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与全球资源进行整合,这是提升公司自身价值最有效的办法。比如中海油,想通过收购优尼科弥补在天然气资源上的不足;再比如联想,它在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只能通过国际化来继续拓宽市场。

对国外资本而言,中国市场在参与了国际竞争后,已经逐渐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了。所以,2006年意味着中国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对中国觊觎已久的外资在门口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记者:并购大行其道,但似乎都是企业之间的事情,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王巍: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并购息息相关,因为,各种企业都在进行并购。我们穿的衣服,虽然都标着“Made in China”,但大都是中外合资企业制造的;我们平时喜欢逛超市,但目前中国境内相当一部分的超市都被外资控制。如果没有了并购,我们的生活会倒退几十年,经济还是按照自然规律缓慢增长,企业也就不可能做大。

没有并购,炸油条小贩就是再开100个小店,也永远不会形成台湾永和大王(最近已被菲律宾最大餐饮连锁企业快乐蜂并购)这样的连锁店;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企业也不可能存在。并购使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生活成本越来越低,从中得到的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

中国并购,头重脚轻

并购发展势头之迅猛,让国人无不为之振奋,许多人开始高呼:我们已经以可观的速度与欧美国家在并购市场上并驾齐驱了。

记者:当前,我们在跨国并购的活动中处于什么形势?

王巍:总体来说,近年,跨国公司的并购重点主要侧重于我国各个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比如,零售业领域,我国大型超市中有不少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再反观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大部分都是对别人而言已经“淘汰”的部分,当然其中仍有一部分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虽然吃这种“亏”是中国企业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这种外资的“掐尖”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们的行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要加速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孤立并不等于安全。所以,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政府还需花些代价来扶持本土的企业去走全球化道路。

记者:拿最近备受关注的外资和中国企业的并购案来说,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王巍:应该熟悉市场的规则,应该学会用市场的语言与外资对话。许多人把外资和中国企业的并购之争看作中外文化的冲突,事实却并非如此。打个比方,10年前人家给你一笔钱,现在你不需要了,就说他们欺骗你,或者明知道不允许还做账外账,这都是不被市场认可的行为。有些企业家很聪明,他以“民族、中国”为切入点煽动了大众情绪,但他的反击明显是缺乏商业常识的。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得按规则办事。

其实,不要将跨国并购和本土并购完全割裂开来,这两者在商业本质上是共通的,无非是前者增加了一点国家因素、民族感情色彩。我时常拿恋爱来比喻并购,跨国并购就好比跨国婚姻。通常来说,一个中国女孩嫁给一个外国人,一旦两人离婚了,我们可能本能地认为中国女孩受欺负了,但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

就好比并购双方,刚结婚时温情脉脉、海誓山盟,可是10年过去了,其中一方突然说,当年我年轻、无知,被老公骗了,我要离婚。

记者:那么,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还需要面临哪些问题?

王巍: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些都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心态。比如有的人,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感觉太好,总认为自己企业好,不必参与并购。实际上,目前全世界都在中国争夺市场和资本,并购已是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一。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准确认识中国的经济能力和中国企业的并购能力。有人说中国的经济能力已经超过意大利了,但经济增长不应该看国家规模而应该看人均福利,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而企业的并购能力不仅仅是交易行为本身,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收购?是否以合适的价格完成收购?有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驾驭收购后的企业?这三方面整合成了收购能力。

打个比方,有个东西,本来只值100元钱,你花500元买下来便以为自己完成了收购,其实不是,这叫套牢。比如TCL,完成海外收购后没有能力妥善管理,最后全卖了,这也是失败的。

从投资经济到并购经济

虽然我国的并购市场目前问题较多,却仍然有不少企业陆续踏上这条路。王巍本人也不止一次地强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并购市场。”

记者:您做出这个判断的立足点在哪里?

王巍:目前来说,全球最大的并购市场还是美国、欧洲,但是它们已经相对饱和了,而中国正在由投资经济转向并购经济。具体来说,中国市场是全世界资本投资的市场,而在投资比较充分、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必然形成并购市场。

因为整个投资市场已经饱和了,没有富余的投资空间了,这时候资本还想参与的话就只能通过并购来实现。举个例子,现在要想在北京的簋街上开新餐馆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盘别人店面;秀水街的摊位转让费为什么那么贵,也是因为它的摊位已经饱和了。1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如今,对他们而言,中国的投资市场基本饱和,而更高级别的投资,也就是并购,才刚刚开始。所以我说,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并购市场,但前提是中国经济崛起,中国市场开放。

现在,全世界的并购资本奔向中国,连私募基金也来了。

(编辑:毛阗杰)

王巍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美国福特姆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世界银行、中国南方证券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任职;直接策划、组织了中国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及并购业务。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