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7月24日,一辆法国总统专机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徐徐降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在利比亚被囚禁八年又历经死刑判决的六名保加利亚医护人员在法国第一夫人塞西莉亚·萨科齐的陪伴下走出机舱,这场世人瞩目的人权事件终于以大团圆结局告终,欧盟与利比亚的关系也被宣告破冰。24小时后,法国总统萨科齐的飞机降落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机场,和卡扎菲就法利两国合作协议进行磋商,一场新的利益博弈就此拉开序幕。一切快得令人眼花缭乱。
尽管萨科齐谨慎地强调他此次出访利比亚与保加利亚护士的最终释放不存在直接关系,尽可能淡化这一人权事件背后的利益色彩。但是有一点无法否认的是,这起事件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政治烙印。从2003年起利比亚便开始在改善与国际社会关系方面做了种种努力,但对保加利亚医护人员的释放问题卡扎菲始终不肯松口。随着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后,这一问题便成了国际社会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仅剩的一块坚冰。对此,卡扎菲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一边用它作为向西方国家要价的资本,不断地索取赔偿;一边则在谈判桌上保持着他高昂的头颅,向西方国家表示:坐归坐,谈归谈,但利比亚仍有“撒野”的能力。
其实,早在2004年欧盟就开始与卡扎菲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涉,英国前总理布莱尔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曾先后为此专程走访利比亚,但均未达到“夫人外交”这般出奇致胜的效果。欧盟多年努力的成果就此被萨科齐夫妇一举收获囊中,这令欧洲国家的外交官们颇有微词。在整个谈判解救过程中塞西丽亚究竟做了什么、发挥了多少作用,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萨科齐的“夫人外交”政策不但让卡扎非得以体面地作出让步,更是通过塞西丽亚这一自己最“亲近”的人的介入来向卡扎菲传递一种更多出自于个人意愿的而非官方外交的信号,为彼此的关系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于是,双方一番心领神会后,谈判的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搭建了起来,而曾经的障碍也无所成为障碍。顷刻间,一切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向前推进。
更快的事还在后头。7月25日当天,双方在黎波里可谓一拍即合,当即签定了以合作发展民用核能和防务合作等的一系列协议。保加利亚医护人员释放仅一天后,法国就迫不及待地和利比亚来了个大拥抱。
如此默契自然源于由来以久的利益考量。对法国而言,抓住利比亚就意味着抓住了三点:一是商机、二是资源、三是战略盟友。
利比亚在遭到长期制裁后,如今正处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百废待兴之际,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需要修建和完善、核工业需要发展,这就给法国得以工业合作的形式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根据这次签定的协议,法国将向利比亚引进核技术,帮助利比亚将海水转变成饮用水,这项工程便自然成了落进法国第一大核工业公司Areva口袋的一笔巨额定单。
法国看重的还有利比亚丰富的资源。光是1600吨的铀贮存量,这对核工业发达但却为原料短缺而烦恼的法国具有十分的吸引力。至于石油则更不用说了,这个非洲仅次于尼日利亚的第二大产油国早已成为西方各国争夺的对象,联合过对利比亚的制裁解除后,欧洲国家竞相调整与这一石油大国的关系,法国自然不是不知其中的深浅,于是一等放人就捷足先登,这令其德国大为不满。德国外交事务代表Gernot Erler在接受当地报纸Handelsblatt采访时表抱怨道:“法国这种做法损害了德国的利益,而德国之前就已经向利比亚提出过建设可再生能源的种种方案”。
除此之外,利比亚对法国的战略意义也不可忽略。利比亚北临地中海,西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东邻埃及,正是萨科齐“地中海联盟”计划中最理想的盟友。凭着卡扎菲在非洲国家里的声望,是否能成功地将利比亚拉进这个联盟计划直接影响着“地中海联盟”的谈判进程。“如果说,只有地中海以北的国家拥有核技术的话,那正好利比亚可以为地中海以南的阿拉伯国家的榜样。”萨科齐这句意味深长的话的背后透露着要将利比亚打造成"地中海联盟"成功典范的雄心。
人放了,冰破了,接下来就该撇开人道主义的问题谈利益了。保加利亚医护人员的释放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这点上,欧盟其他国家的反应比法国慢了一拍。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研究员 钱亦楠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