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喜一:55年体制的终结者还是牺牲者?
[ 2007-07-19 15:3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6月28日,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Miyazawa Kiichi)在东京涩谷区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1919年10月,出生于东京都。在现代日本政治的血缘路线图中,虽不算口含金匙一族,但从政治DNA上说,仍然有相当的因袭。其父宫泽裕曾做过政友会重要的政治家望月圭介的秘书,母亲则是曾出任国势院总裁和司法、铁道大臣的小川平吉的次女。宫泽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旧制武藏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东京帝大法学部,受的是完整的精英教育。还是东大学生的时候(1939年),就作为学生代表赴美出席日美学生会议。

1942年,东大毕业的宫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藏省,在战时曾当过地方税务署长。日本战败时,负责战争保险方面的工作。战后,因其家族与池田勇人的关系,加上宫泽自身完美的精英背景,尤其是卓越的英语能力,在大藏省很快崭露头角,1949年,成为池田勇人藏相的秘书官。直到后者过世,宫泽一直侍奉左右,亲自见证了战后初期日本政治重建的全过程。从大藏省官僚时代就作为英语翻译和涉外担当与GHQ(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等美军机构频繁接触,成为参院议员后又多次随池田访美,在从旧金山对日媾和(1951年)到日本再军备会谈(1953年),一直到池田-肯尼迪会谈(1961年)等一系列决定战后日本发展方向的重大关头,与前辈政治家一起,折冲尊俎,被称为“战后政治的活字典”。

1953年,受恩师池田的劝诱,退出大藏省,参加参院选举,一举成功当选。从那以后,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共两次当选参院议员,12次当选众院议员。在做成自己的政权之前,历任外相、官房长官、藏相及自民党总务会长等职,始终活跃在日本政治的中枢地带。

宫泽的政治理念,简单概括的话,便是轻军备、护宪,主张通过积极的财政来谋求经济增长,在公然打出自主制宪纲领的自民党内,属于所谓“保守本流”的鸽派。

1991年11月,在党内竹下派的支持下,72岁的宫泽喜一就任首相。但似乎时运欠佳,由于接连发生了“共和事件”(自民党议员阿部文男接受共和公司贿赂,被媒体曝光的事件)等丑闻,尤其是经济泡沫崩溃后的景气低迷,加上对国民承诺的政治改革没能如期推进,1993年6月,在野党提出的内阁不信任决议案在自民党内造反势力的策动下被通过。宫泽虽然在最后关头采取了解散众院的极端措施,但没能取得过半席位而引咎辞职。细川护熙率领的非自民党联合政权诞生,“1955年体制”落下了帷幕--宫泽喜一成了该体制下最后一任首相。

尽管在后来的小渊和森政权中,他又作为藏相、财务相再度登场,且一度被媒体誉称为“平成的高桥是清”,但面对经济泡沫崩溃后,恶性膨胀至天文数字的不良债券,包括宫泽在内的政治家,却没能做出有效的政策应对,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失落的十年”的噩梦,也造成了小泉纯一郎政权之前,日本政坛像走马灯似地更替政权的政治奇观。

吊诡的是,宫泽尽管是自民党内护宪鸽派的代表性存在,却在其首相任内做出了一个“创举”,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日本和东亚的政治路线图:受海湾战争的刺激,出台了海外派兵法(联合国维和法,即PKO法案),战后首次把自卫队派到了柬埔寨,从而确立了后冷战时代日本国家战略的调整方向。此后,直到现在安倍晋三政权所大力谋求的有关制宪、扩军等课题,无不以此为出发点。

宫泽喜一是日本政治家中公认英语能力最杰出者。这个在当学生时“吃过整部辞典”的前大藏省官僚,凭借其一口流畅、“有教养”的英语,与基辛格、施密特、李光耀等世界一流政治家多有交游,在一般被认为不擅长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日本政坛,绝对是一个异类。有两则轶话可为诠释这点提供旁证。

其一是宫泽还是东大学生时,作为全国学生代表赴美参加日美学生会议。大约彼时的宫泽“小荷才露尖尖角”,尚未出道,火候也欠成熟:在与美国大学生交流时,无意中说了个词,美国学生听不懂,反说宫泽发音有问题,英文中没这个词。宫泽红着脸,搬出《韦氏大辞典》,翻了翻,指给美国学生看--这回轮到美国学生红了脸;

其二是宫泽任首相时,美国总统老布什访日。晚宴上,老布什“龙体欠安”,突然呕吐,弄脏了宫泽的膝盖--这事大了。翌日早晨,国内外各路媒体杀到首相官邸,记者招待会上提问之多可想而知。30多分钟的记者会见,宫泽几乎全部用英文直接回答所有问题,从目前总统的健康状态,到访日前得流感的背景,直到晚餐会上的情况及食物的内容、品种等,不紧不慢地一一解释,具体、专业,彬彬有礼而不卑不亢。那份从容,简直像白宫的新闻发言人一样。那些本来把这件闻所未闻的“丑态”,当作噱头做了种种揣测的美国媒体,看到日本首相如此坦然地应对,反倒没话说了,炒作就此打住。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研究员 刘柠 编辑:陈凡)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