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罗德里戈·拉托(Rodrigo
Rato)突然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他将于10月IMF秋季会议后离任。由于IMF原先计划于2008年1月确定新的配额比例调整方案,因此有外界猜测认为拉托是因为方案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被迫辞职的。
对于2004年才上任的拉托来说,在今年宣布提前结束5年任期难免会引起外界对此做出各种揣测。无论如何,在配额调整方案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总裁一职易人并非好兆头。尽管IMF已在去年提高了中韩墨土四国的投票权,但这次调整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IMF配额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投票权自动调整规则并未在各国间达成广泛共识。
虽然各国均赞同对IMF的投票权进行改革,但各国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欧洲国家希望能够继续维持其主要配角地位,不因经济实力下滑而急速坠落。美国态度则相对较为含混,一方面,以经济实力为主要参考指标的投票权改革无损其支配性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担心新兴国家话语权的增强可能会给其带来更多麻烦,因此美国也不希望对IMF投票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新兴国家对此意见也不统一。新兴国家总体上希望能够改变IMF由欧美把持的局面,提升发展中国家在IMF中的话语权,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并不想因此而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IMF的投票权改革进展缓慢。
在世行行长的易人风波之后,拉托的辞职难免让人质疑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的任命机制。不管拉托是否真的因为个人原因而辞职,在IMF改革的关键时期,他的离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IMF的投票权改革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掌门人的专业才华和外交技巧。在新总裁将会是一名欧洲人的前提下,希望IMF能够走出投票权改革的困境。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研究员 柴桑 编辑:陈凡)